摘要:初中阶段的语文,其根本特点是语言性,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品味是阅读的基础。教师要想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就必须首先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本课文中的关键词、关键句进行推敲,揣摩和品位。体会作者的情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内涵和塑造的人物特点。下面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谈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品位。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语言;教学
引言:随着语文新课改的深入推进,阅读的细致教学已成为重要的语文教学方法。基于文本细读的阅读方法作用越来越突出,也正逐渐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上推广开来,这有利于改善浅尝辄止、解读单一、曲解文意等问题。因此,如何正确运用文本细读理论和方法,对学生增强语文阅读学习的实践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引导学生在精读中认真推敲字词含义
字、词、句、段是构成文章的基础要素,也是决定文章结构的重要部分。文章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会选用一些具有特点的形容词进行修饰,将人、事、物当时的状态生动地表现出来。这些描述中都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以及对事物的思考,能够起到良好的情感传导作用。因此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就要从这些字词入手。首先要指导,学生在文中准确找到这些关键词语,然后再引导学生弄懂每个词语的含义。体会他们在语境中表达的深意。具体来说要联系上下文,推敲这些关键性词语。例如,一篇文章中应用词语对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表现,是极为常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来理解。在《孔乙己》的教学中,有一处是孔乙己被“短衣帮”嘲笑后付钱的动作,鲁迅用了“排钱”这个词。教师可以提出,为什么用“排”而不用“摸”或者“拿”,然后请学生做一个“排钱”的动作。通过自行模仿体会,学生才会明白,是孔乙己有意识地把钱拿出来给哪些“短衣帮”来看,于是一枚一枚的排出来,尽显孔乙己虚荣的性格。在此教师还可以把学生引向深入,引导学生想一想,有没有更快夸张的动作,并表演出来。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有的学生说,可以每拿出一枚钱,在别人面前晃一晃,说:“看,一钱”,然后之后每出一枚钱,都在别人面前晃一晃,说一说。
二、指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