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菜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为什么香港屡屡错失科技发展机遇马化腾
TUhjnbcbe - 2021/4/15 17:13:00

来源:纯科学;作者:汪涛首发:澎湃新闻网

金灿荣教授点评:虽然是年的老文章,但是对我们理解今天香港问题的来源很有启发意义。感谢汪涛先生!

为什么香港屡屡错失科技发展机遇?

年11月1日,李嘉诚名下长江实业集团发布公告称,以亿港币出售其拥有75%权益的香港中环中心,这个价格创造了香港物业交易最高记录。图为位于中环皇后大道中99号的香港地标建筑——中环中心大厦。资料图

华为最初做交换机,是代理一家香港公司的产品,但赚钱后就大量投入研发自己的产品技术,而当初那家香港交换机公司,现在早已经无人知晓了。

无独有偶,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兴通讯还是中兴半导体时,是与两家香港资本的合资企业。公司在最初开发出门数字程控交换机,赚取极为丰厚的利润后,两家港资与经营者间发生了根本性的冲突。港资力主把利润尽快分掉,而以侯为贵(时任中兴半导体总经理,前任中兴通讯董事长,现已退休)为代表的企业经营者,包括大股东,都强烈支持继续加大研发力度。最终双方彻底闹翻,这种局面逼得侯为贵竟然带领全体员工离职,成立集体所有制的中兴维先通,再回过头来与港资已经撤出的中兴半导体合资成立中兴新半导体,由后者再发起成立中兴通讯。由于这个过程如此复杂曲折,大众至今都搞不清中兴到底算国企还是算民企。

我们今天回过头去看,中兴、华为这两家中国通信业的国际巨头在发展初期都存在港资背景,但为什么那些港资却都没有将产业升级到技术含量更高的层次呢?本来深圳的中兴和华为两家公司今天的位置,是有历史的可能性被两家香港公司占据的。

毫无科技创新梦想的香港资本

香港资本最初到内地,特别是广东一带,很多是在做初级加工业,以李嘉诚为代表的香港企业家是典型的代表。李嘉诚最初是靠生产塑胶花起家的。内地刚刚开放时,有大量香港资本抓住机会在内地开厂,从香港拿定单,交到内地的这些工厂生产。在珠江三角洲一带,这一类企业今天依然大量存在。但是,内地(特别是深圳)经过几十年发展,现在已经出现越来越多科技型企业,一些巨头甚至具备强大的国际竞争力。港资起步更早,却至今几乎见不到有技术含量的研发型企业。

深圳大学年刚刚建立时,还是一所三流甚至四流大学,而当时香港就有好几所在世界排名很靠前的高等院校。香港绝对不是没有实力,更不是没有条件,历史机会就更不用说了。如果当年香港真的有心,形成“香港研发、深圳东莞生产;香港总部、全球市场”的模式,近乎是完美的历史必然。但很遗憾,这个局面没有成为现实,几乎一个个案也没有。原因何在?

美国励志作家拿破仑·希尔(NapoleonHill,—)的“成功学全书”是从香港传到内地的。他的理论原理并不复杂,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有梦想未必能实现,但没有梦想肯定不会有现实。

真不知道香港同胞们自己有没有认真看过希尔的成功学著作,他们他们内心深处和骨子里就认为,华人公司在技术上绝对不可能超越欧美公司,甚至跟随尽一点都不可能。想都别想,更别提去做了,顶多只能做些加工赚点辛苦钱。这就是当年香港资本在中兴和华为发展的一开始就与它们分道扬镳的根本原因所在。事实上,如果当年中兴的两家香港投资方不离开中兴,就算他们坐着不动,什么事都不干,今天的香港都有资格在全球通信科技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中兴则很可能会在香港拥有一个规模宠大的研发中心。他们不是没看到通信业的机会,不是没看到整个中国的市场需求,否则当年就不会投资中兴了。

但当他们的投资在获得出人意料的成功之后,怎么会不是兴奋地选择追加投资、占更多股份,而是不惜闹到与被投资的企业当面拍桌子,也一定要失去继续获得更大成功的历史机会呢?那需要令人匪夷所思到什么程度的“坚定不移的信念”才能做到?

如果已经投入中兴的资本在获得出人意料的成功之后都会坚定不移地退出,就更别提去假设当年与华为合作的那家香港交换机公司会投资华为,然后与其一起成长了。但为什么就绝对不可以?那家公司应该在合作中充分看到了华为的市场能力,华为要想更大的发展,该公司把自己从华为身上赚的钱返还一点点作投资,为什么就绝对不行?但如果认为华为绝无可能成长为国际级的大公司与欧美公司竞争,那一切就都免谈了。

为什么香港超级富豪的投资也回避科技创新

如果只是一些普通香港同胞这么认为还说得过去,但李嘉诚之子李泽楷年通过电讯盈科以万美元购入腾讯20%的股票,时隔不到两年,就将腾讯股票以万美元卖给南非的MIH控股集团。当时的电讯盈科现金流其实非常充足,手持现金逾10亿美元。如果他们不退出,现在这些股票市值在多亿人民币以上,比整个电讯盈科现在的市值还要高;相当于李嘉诚最近卖出的香港中环中心价值(总价亿港元)的几乎六倍。当年那个投资退出还算是赚钱的,但李泽楷为什么在那么早就抛掉一个如此之好的股票呢?

李嘉诚的投资哲学是“不去赚最后一个铜板”。有时最后一个铜板真的并非“显得”或让人“感觉到”是一个铜板,而看起来像是一块金砖。因为在基数是10块钱的时侯,就算增长一倍也只是赚10块钱,而基数在10个亿的时侯,即使增长10%的“小铜板”,利润也会是1个亿。所以,越是到最后濒临崩盘的时侯,再多守一小段时间的利润预期就越大。但这样一来,往往最后因追求看起来是大金砖、实际上是小铜板的获益而被套死在山顶上。因此,李嘉诚的投资哲学真的是很高明的。但是,腾讯的这个项目在李泽楷抛出后又增殖了千倍以上,显然,后面真是一个大金库而不止是一块金砖丢了,前面赚的却真的只是一个铜板。

客观地说,当年李泽楷抛出腾讯股份的时候,时间上正遇到全球互联网泡沫破灭,所以做出这个决定,如果有大环境的影响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年亚洲金融危机时,香港楼市的泡沫也破灭过,并未见李嘉诚慌张,他可是经历过无数风雨、见过大世面的。如果不是坚定地认为腾讯绝对不可能成长为国际级的巨型科技公司,李泽楷的团队怎么可能会将自己最初精准看好的筹码这么早就抛弃掉?

李嘉诚现在抛掉了内地与香港上千亿元的资产,作为商人,高抛低吸这无可指责。他对看好了几乎一辈子的房地产前景变化的敏锐商业嗅觉依然令人崇敬。年11月1日,李嘉诚名下长江实业集团发布公告,以亿港币出售香港中环中心,创造了香港物业交易最高记录,此事引起媒体一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什么香港屡屡错失科技发展机遇马化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