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如何入境?
钱梦龙老师说:”我上课时最关心的问题是:学生是通过怎样的途径进入并解读文本的?“
肖老师说:”语文课,入境最难。“
我们可以顺着两位老师的思路,做深一层的思考:文本的入口在哪里?或者说语文课如何入境?
可以从题目入。比如《伟大的悲剧》的“伟大”,比如《怀疑与学问》的改换题目明论点,比如《溜索》,比较其与《孔乙己》《变色龙》的不同。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春酒》。
你会发现,这堂课实际上是在围绕“春酒里蕴含着什么样的感情”这个主问题来展开教学。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如果课堂伊始,教师直接抛给学生这个主问题,课堂效果会怎样?答案是肯定好不了。而肖老师的提问方式,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区别在哪里?
肖老师是从“春酒”这个题目切入文本的。
这个题目,太简单了吧,有什么探究的价值呢?肖老师认为“标题的本身是作品全部文字的凝聚”,所以他带着学生读题目,尽管题目就两字,但学生竟然读出了十几种情绪。肖老师引导学生对这些情绪进行归纳,得出结论:本文的感情可以分为两类。回忆春酒时的陶醉、甜美、享受;回忆清醒后找不到春酒的那种惆怅、忧愁。下面的环节就是分别找支撑这种情绪的文字,然后展开教学。
一个平平无奇的题目,在肖老师的引导下,经学生的演绎,竟通向了文本深处,通向了作者的情感。
可以从很“很孤独”的词语入手。”在大家都寻找鲜艳的时候,我就会让它在寂静中开出灿烂”。这是肖老师教学设计最灵巧的地方。比如《孔乙己》中的“记”、《老王》中的“闲话”和“对话”、《斑羚飞渡》中的“灿烂”,比如《一棵小桃树》中的“一字一桃树”。这些课例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从文本中为人所忽视的词语入手,然后作为切入文本的入口。这让我想起我的一个课例。年,我参加工作的第二年,在临淄区教学新秀评选中,上的课是《你一定会听见的》。教学设计中的板块一如下:
板块一:我是“过滤”者:
(首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过滤”一词及课下注释,并大声读一下)古人云: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沙始到金。它告诉我们一定要经过淘漉的过程,最后才能得到*金。就让我们“过滤”课文去寻找知识的*金。把你的发现和同学分享一下吧,并说说你的根据。(发言时建议使用“从文章中我发现了“的句式,并说出你的依据。)
设计的意图是从课文中的”过滤“一词入手,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个耳目一新的设计得到了区教研员王老师的认可,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现在回头想想,当时的设计是灵光一现,以后再也没有在我的教学中出现,而肖老师的设计是出于自觉的追求,这就是差距。
可以从文体特点入手。比如《皇帝的新装》《一双手》。《皇帝的新装》抓住”童话“这一文体,设计了一个环节:读出文章的最夸张之处。《一双手》的第二环节是”话中知人“。肖老师问:课文里面最像采访情境的是哪个地方?
这个环节的教学,是依体而教。从文体风格的角度切入,聚焦采访对话,三问三答,读出了张迎善的鲜活形象。牵一发而动全文,让教学走向了更深处。
可以从教材的助学资源入手。肖老师对自读课文的处理,基本都是从课文的旁批入手的。
可以从学生入手。其实,学生是最好的教学资源,这一点很容易被我们忽视。肖老师很善于捕捉课堂现场的资源,为我所用。比如两版《孔乙己》,《外国诗二首》《紫藤萝瀑布》。有人评价,肖老师的课不可复制也无法复制,因为教学资源会因为学生、场地、天气不同而有差异。教学设计求简,依学情灵活多变。肖老师的课堂上会出现精彩纷呈的教学故事,源于此。
附肖培东《春酒》教学简案
一、整体感知
这篇叫作《春酒》的文章都写了什么?
二、读标题,品春酒
这标题只有两个字,该怎么读呀?
明确:标题的本身是作品全部文字的凝聚。感情可以分为两类:回忆春酒时的陶醉、甜美、享受;回忆清醒后找不到春酒的那种惆怅、忧愁。
三、春酒中的“甜蜜”——忆春酒
请你在文章中找找看,支撑你这种情绪的文字在哪里?(先找快乐的)
句子一: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句子二: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句子三: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重点赏析以上三个句子)
四、春酒中的伤感与坚守——怅春酒,找春酒
文章中哪一句话最有一种惆怅的忧伤的感受?课文中情感在哪一句陡然一转啊?
句子四: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明确:(1)板书:忆——怅——找
(2)文字风格:文浅情深的语言风格。
(3)惆怅与无尽的思念。
五、对比赏析,深化主旨
1、读四个句子,思考:前三句与第四句,你觉得有什么不同?
明确:两种风格的语言:以儿童的口吻来写记忆中的春酒;以成人的视觉来表现此时的失落和坚持寻找。
2、以读结课,情感升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