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回响
我没多少清晰的记忆,恰好每个片段都有你,时光像琥珀凝结在一起,光阴分不出前后顺序。
——邱保华先生散文集《遥远的清音》
邱保华先生是我同学、同乡。我们同年出生在那个叫作*冈县但店区溢流河公社同建大队的小村落。他家住在七小队的索家楼湾,我则成长在四小队的葫芦地湾。两个湾子只是隔着一个小山丘,不足三公里。站在山岗之上,我们可以彼此呼喊,那回荡在山岗的清音,彼此就会感应。当我手捧他的散文集《遥远的清音》的时候,仿佛一下子把我拉回到了五十多年前的故乡。这本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乡愁散文集,由52篇散文15万余字组合而成,就象是52幅已经泛*的童年风俗画,一帧一帧地呈现出作者的童年生活,展现了鄂东大别山区淳厚的乡风、纯朴的乡民、美丽的乡村风景和鲜为人知的乡邻故事。展示了20世纪中期中国山村独特生活画卷,给人一种意境悠远的审美享受。1保华自小爱好文学。记得在夏铺河初中的时候,他从*冈县文化馆编辑的一本杂志上看到了我们班主任程庆元老师发表的一首儿歌,他兴奋了好一阵子,从此更加仰视程老师,并将此作为目标,开始练习。不久,他的作品也刊登此刊物。从此他便与文学结缘。诗歌、小说、散文,他都有尝试。因为共同的经历,《遥远的清音》里有故乡的画面,有他的身影,也有我的身影,更有家乡的民俗风情。这些,对于离开家乡几十年的人来说,就是乡愁。正如台湾作家余光忠所言: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小时候,我们都是无忧无虑,并不知道什么是乡愁。只有长大以后离开家,东西南北,为生活打拼,为梦想奋斗,累了,倦了,自然流露出来的一缕对家的思念,淡淡的,悠悠的愁绪,这就是乡愁。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或者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这种对家乡、对老家的思念,想着老屋里的猫、狗、猪、牛、鸡、鸭,想着土坯青瓦屋顶上的明瓦,厨房烟囱上的袅袅炊烟,就有一种涌于心中的情思;想着门口的那高大粗壮的樟树,修长碧绿的柏树,脑子里立即就会回放那春来绿满枝,碧叶丛中放的画面,一种清香四溢的芬芳,沁入人的心脾。随着年纪的增加,这样睹物思情的乡愁也随之增长,感悟也会越来越深,就如同那青丝变白发,如同眼角的鱼尾纹渗透进肌肤,如同故乡的滴滴晨露、漫漫烟雨化作淙淙的血液,融入到我们的血脉,让人难以忘怀与割舍。保华的作品里,就常常渗透着这些让人难以忘怀的元素。他心中的那片金*,窗外的那束紫丁香,时不时地就会飘落成他对家乡儿时的记忆,春天的回放,故乡的一景一物,象是童年盛开的花,绽放在他那柔弱的胸口,成了永世的殇,这些在他的散文里都有所呈现。他在《儿时趣事一桩桩》中,记录了《洗冷水澡》《打码儿》《偷蔗糖》等生活有趣的事,而这些童年趣事,再也回不来了。比如,他写道:令我记忆尤深,到如今想起来还后怕和内疚的,是有一次我和塆子里一群小伙伴在池塘游泳,那天我亲眼看见一个小伢嚎叫着,快速地往池塘中心浮去,他仰卧水面,时沉时浮,两只手在水里乱拍,呈拼命挣扎状。平常我们小伢们玩水是不会游到池塘中心去的,那里水太深,都害怕淹没。当时那小伢的哥哥也在池塘边,见状便大叫着往池塘中心冲去,要去救他的弟弟。眼见得两个孩子都快沉入水底了,我都不敢叫唤一声,真的吓傻了啊。幸好塆子里有一位叫“细铁匠”的叔叔正巧来池塘边,他赶紧游到水中央,一手一个,把两个孩子捞了来。后来“细铁匠”和那小孩的妈妈一再责备我:“你个细苕儿,怎么不晓得喊人救命哇!”事情传开后,我被家长狠狠骂了一顿。在《偷蔗糖》里,他写道:记忆犹深的,是偷蔗糖。那时生产队也腾出一两小块边角余地,种上甘蔗,到冬天榨汁熬糖,按劳动力的工分比例分配给农户,以备过年时做成糖包,用作拜年时走亲访友之礼。我家是缺粮户,每年分不到一小碗糖,所以小时候特别馋食蔗糖。那是一个晴朗的冬天,我放学回村,便闻到一股甜香的味道,极受诱惑,连书包都没送到家,就寻味找到村头的队屋里。这是过去吃大食堂时期的大锅房,废弃多年,平常用来存放生产队的农具,到冬季集体熬甘蔗糖的时候,就打扫出来熬糖。我看见锅里翻滚的蔗糖水,多想尝一口啊,可这时生产队的副队长进来了,拿起一根棍子,恶狠狠地把我们赶了出来。连看都不让我们这些小伢们看。当我跑出队屋准备回家时,有一个小伙伴叫住了我,他兴奋地对着我的耳朵说:“晚上我们来偷蔗糖吃好不?”我吃了一惊:“怎么偷得到呢,晚上会锁门的。”小伙伴得意地说:“我刚才看清楚了,熬糖的水都倒在大门旮旯的水缸里了,大门框有缝隙……”我喜不自禁,连连点头。这些画面之所以这样的鲜活,就是因为对家乡的感情和思念深刻,是一种对家乡眷恋的情感状态。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移民,谁都会思念自己的故土家乡。2今人如此,古人亦如此。唐代大诗人杜甫为酬和友人裴迪而创作的一首七律,《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诗人说:幸而你未折梅寄来勾起我岁暮的伤感,要不然,我面对折梅一定会乡愁撩乱、感慨万千的。诗人庆幸未蒙以梅相寄,恳切地告诉友人,不要以此而感到不安和抱歉。倘蒙您再把那里的梅花寄来,让它们一起来折磨我,我可怎么承受得了!催人白头的不是梅,而是愁老去之愁,失意之愁,思乡之愁,忆友之愁。真可谓千愁百感,攒聚一身,此头安得不白?乡愁是悲天悯人的情怀更是一种信仰。比如沈从文《湘行散记》一书,写的是沈从文阔别家乡16年后,由于母亲病危而回湘西路上的所见所闻。沈从文用文字呈现了一个干净的世界,我们却很容易忽略了他隐伏在文字背后的痛。事实上,沈从文带着批判的眼光看自己故乡文化的缺陷,他指出,湘西贫穷落后的症结,是湘西人负气与自弃的结果。保华的作品里,也记录着类似的记忆。《童年的湾子(外一章)》中,他向读者呈现了这样的一幕:如今,我虽然走出故乡的湾子已有多年,但始终走不出那条弯弯的山路。一个清明节,我又回到索家楼塆,记忆中的湾子似乎没有多大的变化,但又让人感觉到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儿时的故居荡然无存,连后来盖起的土坯屋也无影无踪了,有的是红砖红瓦的大房舍,更多的是两三层的小楼房,湾子里房子多了,老屋基盛不下,就往屋后山上扩展。那缀满山坡的屋舍楼房,把我记忆中的“家挨家、屋连屋、一个堂屋串几户”的村格全打碎了,我不知该是惊喜,还是叹息。过去的羊肠小道,现在变成机耕道,虽然依旧弯曲,但能让车辆从塆中开到国道,山里人的心思和梦想,伴随着这弯曲的公路,伸向外面的世界。过去热热闹闹的一湾子人,今天没有多少待在家里了,小年轻们都到沿海地区打工,青壮年劳力也趁这农闲到外面挣点快钱,只有一些老小在家留守,湾子里显得空寂清远。童年的湾子已从记忆中淡化。塆旁的山溪窄?成小小的水沟,连哗哗声都听不到了。塆前的池塘好象也变小变涸了,池塘边的菜园子,荒芜成一片遗迹,芭茅丛不再,果树已伐尽,菜青蝶舞、鸟语花香只是梦里家园。塘梗依然,泡桐树却老得只剩一两棵,乡亲们说,现如今的夏天,已没有人到塘梗上乘凉了,家家有电风扇,有的还安上了空调,电视节目远比塘梗上的夜话更精彩。我爬上屋后山,大青石依旧在,但站在上面眺望的感觉已完全不一样了。也许是戴着近视镜片的原因,我没有看见童年的风景,没看见苍鹰在云彩下盘旋,没看到炊烟在蓝空中升起,山坡上的树好象稀少了,荒草茂盛,田园里也没有草籽花,小湾子寂静得只听见母鸡的咯咯声。我儿时的风景已消失在遥远的梦境里了。3乡愁,是遥不可及却又触手可翻的画卷。一页一页,页页是慈母爱;一张一张,张张是严父心;一卷一卷,卷卷是同乡谊;一幕一幕,幕幕是家乡情。这一页、一张、一卷、一幕,是分不开的山水,是变不了的相望,是悠悠岁月的长河。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太多的人在寻找着乡村记忆。金色的稻田,河岸的树林,青草的露珠,星光下的萤火虫,还有太阳初升时的山岗,骄阳烈日下的蝉语,薄暮西山时炊烟袅袅;凉凉夜色里邻里间的家长里短,等等。风吹过,树轻轻摇晃;雨蒙过,偶有鸡鸣犬吠。保华的《故乡老屋》浸透了故乡的原色,充满了童年的乐趣与温馨。在他的人生记忆中,总也挥之不去。最令他记忆犹新的是湾子中间的那棵大朴树,直径一米多,需三四个成年人才能合抱住。每年夏天,庞大的树冠将半个湾子笼罩在绿荫之中,树下亦是人们纳凉休闲的最佳场所。树上,是鸟儿的天堂,一个硕大的巢穴座落枝丫,每到清晨和傍晚,鸟儿围着巢穴叽叽喳喳。传说鸟巢的横梁是一枝仙木,如果捡了来,放在米缸里,那大米会常年满缸,怎么也吃不浅的。于是,这老朴树上的巢穴总是牵挂着人们的敬畏和期待的目光。他出生的老屋,是索家楼。老屋坐北朝南,背靠一座小山,叫屋后山,大门前是一口池塘,池塘很大,全塆人都在这口塘里洗涮。洗衣洗菜是这里,牲畜饮水也是这里,妇女涮马桶亦在这里。池塘上下都是一畦一畦的水田,我们叫冲田,阡陌的田埂弯弯曲曲,宽不盈尺。每天行走着赤足的乡亲,或放牧饲禽,或荷锄担禾。池塘对岸是一座小山包,叫对面山,山上树木不多,七零八落地散布着一些旱地,大都是集体的红苕、花生、芝麻地,也有一点各家各户的菜园地。春天的菜园子,园埂上芭茅茂盛,果树扬花;园子里果苗绿藤绕,蜂蝶翻飞,燕鹊吱吱,是他们最惬意的乐园。每当看到这样的文字记载,我就仿佛回到了童年、回到了故乡。仿佛看到了湾前流淌的小溪,湾子路口的大槐树,湾子稻场上的石磨,湾子前后左右的池塘,湾子路边的柴草垛。仿佛听见了薄暮笼罩时母亲轻轻的呼唤,听见伴着清晨布谷鸟的轻唱,听见婴啼母唤汲水做饭的声音。这一点一滴,都是每个游子心中的光影,记忆里的幽情,是有关于故乡的故事。这故事,历久弥新,醇厚香甜。4年少轻狂的我们,都曾经历了那么一些艰难困苦。伴随着父母沉重的叹息和对未来的渴望,我们当时那颗稚嫩的心灵也承受着家庭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读书上大学,打工求生存,当兵改命运,都是我们当年的理想。总盼着有朝一日走出湾子,从此拜别生养我们的家乡,在外面的世界里精彩着,从此再也不回头。于是,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乡村来到城市,乡村人口越来越少,湾子越来越空。城市的生活越来越丰富,资讯越来越发达,交通越来越快捷,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而此时的心灵却无从安放。特别是人到中年后,越来越多的时候谈起了乡愁。尽管乡音已改,白发渐生,乡愁却变得更加浓烈。逢年过节,散落在世界各地浪子,最想去的地方却是故乡母亲的身旁。在保华的笔下,这种浓烈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他在《童谣里的年俗》里,呈现了鄂东地区的整个年俗,其笔法之细腻,记录之真实,情感之真挚,让人难以忘怀。那些反映年俗时序的童谣,象一幅年俗画呈现在了读者面前:“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买年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做*酒。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在《乡路蜿蜒》一文里,他说:那时候,我总希望故乡的小路长满鲜花,五颜六色的,那么,我就可以采摘一朵最最漂亮的花儿,献给我的奶奶。看到奶奶呵呵笑着,张着没了牙齿的嘴,那将是我最快乐的享受。可是,故乡的小路总也见不到鲜艳的花朵,蒲公英也很少了,只有绿了又*、*了又绿的草根,我们叫爬地根,象一条条弯曲的变色龙,绕着田野,绕着池塘,还有一些攀援着古老的树干,试图离开小路的泥沃。故乡的小路象一根无形的线,牵绊着我思乡的情怀。如今,我离开故乡30多年了,走在异域他乡的乡间土路,或城市马路上,我常常不自觉地感到一种孤单与寂寞。奶奶离开我们快30年了,爸爸妈妈也正在远离故乡的另一个镇子上居住着,亲人们把漫长的路程留给我独走。我常常一个人站在所居的城市的一个角落,遥望故乡方向,面向故乡的路途,想象着在这个季节,故乡的小路行走着什么样的人,乡路两旁生长着什么样的草蔓。四月的雨滴,象一曲哀婉的小调,沸腾着我的思念,而惟一能振作我的,是那条撒满曾经的天真、欢笑和童趣的小路,是小路上一茬一茬的梦想花开。他说:记得一位作家写过,童年其实是充满艰辛与苦涩的,但在我们的记忆里,却总是滤出了快乐。人到成年后,为什么总把幼稚的童真看得那样神圣?为什么会把陋鄙的乡俗奉若神明?为什么小脚的奶奶总是我们温馨的回忆?为什么曲折的小路反而觉得稳实心安?这其实是人类一种寻根的情愫在起作用,是对纯真年代、牧歌生活、襁褓日子的依赖,故乡故人故事总是那么令人难忘。5乡音、乡愁,是我们每个游子的共同情感;同学、同乡,是我们的共同见证与亲历。我与保华后来都离开了故乡,在我们的内心里,故乡都是美丽的。弯弯的小路,清清的水塘,碧绿的田野,古老的水井,友好的乡亲。尽管在我们的乡愁里,曾经有过淡淡的苦涩,但更多的是甜甜的怀想,是所有感情里最纯真,最朴素的情感。《遥远的清音》,愿时时回响。愿每一个思乡的人,都有家乡可归,愿每一个回到家乡的人,都能找寻到故乡最初的模样。邱保华,笔名,邱风,江南秋风,男,汉族,年12月生于湖北省*冈市,文学硕士学历。现在湖北省鄂州市*府部门工作,公务员。业余创作。在各类纸媒发表小说、散文、诗歌及文艺评论百余万字。出版有个人散文集、诗集。有作品在《小说选刊》《中国作家》《芳草》《中华文学》《中国劳动保障报》等报刊发表,并载入《当代文学作品精选?第二卷》(中国文联版)、《湖北新时期文艺大系?散文卷》(长江文艺版)等选本。系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鄂州市作协副主席。
年1月10日于*鹤楼下
陈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