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菜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初中语文期中考试复习重点整体感知类
TUhjnbcbe - 2021/5/5 19:33:00

期中考试复习

在我们的语文考试中,记叙文、散文作为考点最为密集,考查范围最广,最容易失分的阅读题型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今天就带领大家一起复习记叙文、散文中最常见的考点,各位宝贝准备好自己的小本本了吗?

板块一整体感知类

在记叙文与散文阅读中尤为重要,

包含文章主旨,文章线索,文章思路

四种意识

文体意识: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去答题。

语境意识:联系文章中心和上下文答题。

文本意识:一切答案可以在文中找到,答题不能脱离本。

题目意识:注意答案在问题中,从问题中找命题意图、答题要点和要求,按分值答题。

阅读题步骤

速读,确定体裁(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和中心→初看题目,明要求→再通读原文→依据要求,确定有效阅读区域→反复斟酌,并作答→复查,是否按照要求作答,是否表述明确。

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或事件过程中的一部分,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使故事情节更集中。

文章人称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技巧:

时间地点看标志词,准确程度看题意

中心人物识别看中心和写作着力点

事件概括要考虑文章中心,句式是:

什么人+干什么;什么人+怎么样或为什么+干什么

层次划分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按照情感变化过程分(找表达情感词)

(5)总分总(掐头去尾)

技巧

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内容的分开来。

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找标志词

概括文章内容

中心句通常在文章首尾的议论抒情句中

方法

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句式:

①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什么人+干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②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③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标题

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品味题目

①为什么以此为题?

②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③试分析题目的作用。

④给文章加(换)题目。

示例

1)《背影》充当线索、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深情。

2)《阿长与山海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阿长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表明我的感激和怀念。

3)《变色龙》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善变(见风使舵)的性格。具有极强的讽刺性。

4)《长在岩石上的小花》运用比喻,形象地点明了主旨,暗喻在逆境中顽强奋斗的人。

5)《六个馒头》①以极平常的馒头为题目,引起读者的兴趣;②六个馒头是本文的线索(故事围绕这六个馒头展开);③六个馒头凝聚了同学之间丰厚的友谊,使文章主题得以表现。

6)如果把课文题目《小巷深处》改为《我的母亲》或《母亲赞》之类,你认为效果好吗?为什么?

“小巷深处”是母女俩家的所在,是她们生活的场景。这里珍藏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母爱故事,这里也是真挚感情的寄托。其他题目则显得平淡直露。

7)《地下没有鳌鱼》(说明文)题目好不好?简要评析一下言之成理即可。

好。既是对古人认识地震的一种否定,又能引出现代科学的解答,生动,吸引人。

不好。不直接,不能一目了然,不如《地震的原因及危害》来得实在。

8)《火车6年不到站》有人认为将题目改为“那车一开,就是6年”更贴切,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①原标题好,因为对弟弟的照顾并未完结,强调这种责任的持久性,突出了哥哥对弟弟的手足深情和高度的责任感。②改后的题好,突出了哥哥6年如一日付出的艰辛,强调“不容易”,难能可贵。

9)《城市农夫》,如果把本文标题改为“我的打工仔舅舅”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理由:文章写了舅舅以及像舅舅一样的农民在城市这块“庄稼地”上的生活,用“城市农夫”这个题目就把城市和农民联系在一起了。这个标题比“我的打工仔舅舅”更贴动。

好。理由:这样一改显得更有亲切感,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对舅舅的怜悯、理解和同情。

技巧

①先看题目本义:词语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写作内容如主要事件人物等)。

②再思考深层含义:主旨:与主旨的关系(揭示了,点明了);人物:与人物关系(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情感态度;是作者感情触发点)结构:线索、悬念;表现手法:象征。

③最后分析其效果:运用比喻、化用诗词、引用歌词、一语双关等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等(议论文的题目一般点明论点或论题;说明文常点明说明对象或特征)可以从→A内容上B主题上C线索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线索

种类: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判断技巧:看题目,看议论抒情句,看多次出现的字眼。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示例

①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七根火柴》以七根火柴为线索贯穿全文。

②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④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⑤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⑥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经典题型

文章写作特色

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材料: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立意: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表现技巧:一是修辞手法:共八种。二是表达方式:有五种。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三是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

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思想个性)。

答案示例

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

①文章通过……的叙述

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

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答题顺序——总分总

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东方优播

初中语文

长按

1
查看完整版本: 初中语文期中考试复习重点整体感知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