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学校已经进行开学考试了,而通过开学考试发现了不少孩子的问题,这不,最近找我咨询非常的多,大多对孩子的学习问题非常的焦虑。
今天一整天都在打电话,大约处理了有10个家长的语音电话,一一处理了家长们的问题,和家长们所焦虑的点,以及孩子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困扰。
为此我也整理了家长们孩子在学习上一些共同存在的问题。
中小学阶段,其实主要还是以语数外为主,物理化学为辅,因为熟悉我的同学家长都知道,我是一个英语、语文提分专项老师。
正所谓术业有专攻,不是自己专项的不要碰,以免误人子弟。
语文虽然是我们的母语学科,但是实际上很多学生都很难拿到高分,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在阅读理解和作文上掉了链子。
诚如老师所说,阅读理解需要的是同学们的底蕴和技巧,而阅读理解想要提分,基本靠技巧,反而对同学们基础方面要求不是特别高,只要能够掌握技巧方法。
技巧掌握好了,阅读理解上的难题也能迎刃而解。
就是我之前说的,想要解决阅读理解上的问题,就要把阅读理解上的难点揉碎了,再一个一个去解决。
之前我也说过,孩子做不对阅读理解题,主要是有三个原因。
一是读不懂文章,
二是不会审题,
三是不会答题。
其实前面两个在之前我写的很多有关阅读理解的文章中,都有细细的讲过,比如说应该如何去读文章,应该如何去正确审题。
所以,今天我主要讲三,不会答题的问题,如果学生们不会答题,还是答题公式没有掌握好的原因,答题是有模板的,是需要一个具体的答题公式,去按模板答题。
今天我主要给同学们分享一下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顺序,分享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结合初中教材部分经典作品,边分析,边带示例解答。
答题模板1.内容概括的技巧
①本文记叙(描述)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用“谁――在哪里――做什么――怎么样”的句式就可以完成概括。
②表达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③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比如《散步》,通过一家人外出散步过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2.记叙线索的答题技巧
①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比如鲁迅的《藤野先生》,明线是去日本留学经历,暗线是弃医从文的心路历程。
②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3.议论文题的答题技巧
①提取关键词,梳理题目信息。
找文章线索或判断主题,依据有: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作者情感。
②品味题目作用:可以从内容上、情感上、线索上、方法上、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分析。
③答题示例: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表层含义指……深层含义指……突出主题,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题目作用的具体答题方法,在我的上一个阅读理解系列中有具体讲解)
4.人称运用的答题技巧
①第一人称,语言亲切,自然,真实,容易引发读者共鸣。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②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直抒胸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比如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运用第二人称,表达了对祖国真挚的爱。
③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5.记叙顺序的类别、判断方法和答题技巧
①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②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③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人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④补叙(叙述事件结束后对事件结果的补充)作用:补充事件结果,使叙事更完整。
6.常用写作手法的答题技巧
①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
使事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比如朱自清的《春》一文中写春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就是拟人句,生动形象地写出春花争艳的美景。
②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③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表达.........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印象。
《安塞腰鼓》中多次运用夸张,描写*土高原上的蓬勃的生命力。
④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
⑤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
比如《变色龙》一文,把奥楚蔑洛夫因狗主人身份的变化而变化的态度用对比的方式表达出来,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
⑥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
以次要人物衬托主要的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思想、感情等。如《藤野先生》中描写他不拘小节的性格就是用的侧面烘托;而写他工作严谨则是正面描写。
⑦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比如吴敬梓的《范进中举》。
⑧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比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
⑨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⑩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其实阅读理解并没有同学们想象中那么难,阅读理解虽然丢分很多,但是只要方法掌握对了,掌握好答题套路,学会分点作答,那么阅读理解提分也非常迅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