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种类: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线索判断技巧:看题目,看议论抒情句,看多次出现的字眼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示例:
①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七根火柴》以七根火柴为线索贯穿全文。
②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④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⑤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⑥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2.为文章拟标题
技巧: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依据:(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3.品味题目
题型:
①为什么以此为题?
②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③试分析题目的作用。
④给文章加(换)题目。
示例:
1)《背影》充当线索、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深情。
2)《阿长与山海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阿长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表明我的感激和怀念。
3)《变色龙》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善变(见风使舵)的性格。具有极强的讽刺性。
4)《长在岩石上的小花》运用比喻,形象地点明了主旨,暗喻在逆境中顽强奋斗的人。
5)《六个馒头》
①以极平常的馒头为题目,引起读者的兴趣;②六个馒头是本文的线索(故事围绕这六个馒头展开);③六个馒头凝聚了同学之间丰厚的友谊,使文章主题得以表现
6)如果把课文题目《小巷深处》改为《我的母亲》或《母亲赞》之类,你认为效果好吗?为什么?“小巷深处”是母女俩家的所在,是她们生活的场景。这里珍藏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母爱故事,这里也是真挚感情的寄托。其他题目则显得平淡直露。
7)地下没有鳌鱼题目好不好?简要评析一下言之成理即可。(说明文)好。既是对古人认识地震的一种否定,又能引出现代科学的解答,生动,吸引人。不好。不直接,不能一目了然,不如《地震的原因及危害》来得实在。
8)《火车6年不到站》有人认为将题目改为“那车一开,就是6年”更贴切,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①原标题好,因为对弟弟的照顾并未完结,强调这种责任的持久性,突出了哥哥对弟弟的手足深情和高度的责任感。②改后的题好,突出了哥哥6年如一日付出的艰辛,强调“不容易”,难能可贵。
9)《城市农夫》,如果把本文标题改为“我的打工仔舅舅”好不好?为什么?不好。理由:文章写了舅舅以及像舅舅一样的农民在城市这块“庄稼地”上的生活,用“城市农夫”这个题目就把城市和农民联系在一起了。这个标题比“我的打工仔舅舅”更贴动。好。理由:这样一改显得更有亲切感,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对舅舅的怜悯、理解和同情。
10)《青春的门槛》用“青春的门槛”比喻人生两个阶段之间的界限,以此为题目点明题旨,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深层思考。
技巧:①先看题目本义:词语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写作内容如主要事件人物等)。②再思考深层含义:主旨:与主旨的关系(揭示了,点明了);人物:与人物关系(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情感态度;是作者感情触发点)结构:线索、悬念;表现手法:象征。③最后分析其效果:
运用比喻、化用诗词、引用歌词、一语双关等
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等(议论文的题目一般点明论点或论题;说明文常点明说明对象或特征)可以从——A内容上B主题上C线索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①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②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爱戴高帽子:比喻喜欢被人奉承。
例句: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七回:“老夫闻说此处最喜奉承,北边俗语叫作‘爱戴高帽子’。”
按倒葫芦瓢起来:比喻接连不断,应接不暇。
例句:闫丰乐《县委书记》:今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按倒葫芦瓢起来,她看出这一切都是*金山导演的戏。
按牛头吃不得草:牛自己不吃草却硬要按着它的头来吃,比喻做事非人自愿,而是强迫,所以收效甚微。
例句:《石头记》第十四卷:众友不知文子一诺无辞,一发不忿,毕竟按牛头吃不得草,无可奈何。
八面玲珑:形容人处事圆滑,各方面都应付得很周到。玲珑:明亮透澈的样子,专指人灵活,会见机行事。
例句:曾朴《孽海花》第七回:原来宝廷的为人是八面玲珑,却也十分落拓。
拔出萝卜带出泥:比喻办事不利落,又惹来新麻烦。
例句:罗丹《风雨的黎时》:张解两宅事,得论个清楚是非。不能拔出萝卜带出泥。
背黑锅:比喻代人受过,通常指受冤枉。
例句:孙犁《白洋淀纪事》:“你别小看人,这么点道理我不明白?能叫你跟着我背黑锅!”
笨鸟先飞:形容资质与本领不如别人的人要早走一步。
例句:元·关汉卿《陈母教子》篇一折:“二哥,你得了官业,我和你有个比喻,我似那灵禽在后,你这等坌‘笨’鸟先飞。”
变色龙:比喻见风使舵,善于变化和伪装的人。
例句:梁斌《翻身纪事》:“说一辈子跟着共产*走,要是漫道里变卦,那就成了变色龙了,要不得!”
别人求我三春雨,我去求人六月霜:三春:春季的三个月。别人有求于我时,像春天得到雨水一样,容易受到布施;我去求别人时,却像六月天下了霜,受到冷遇。指人求己易求人难。
例句:《警世通言》卷二五:桂迁恐怕又说,慌忙道:“足下来意,我已知悉,不必多言,恐他人闻之,为吾之羞也。”说罢,先立起身来,施还只得告辞道:“暂别台颜,来日再来奉候。”桂迁送至门外,举手而退。正是:别人求我三春雨,我去求人六月霜。
不踬于山,而踬于垤:踬:跌倒。垤:蚂蚁筑窝时堆在洞口的小土堆,一名蚁封。没有在山上跌跤,反而被蚁封绊倒。比喻小处容易疏忽失误。
例句:《韩非子·六反》:故先圣有谚曰:“不踬于山,而踬于坯。”山者大,故人顺之;垤微小,故人易之也。
车到山前必有路:凡车到之处,必有可通之路,比喻事情总有解决的办法。
例句:周立波《暴风骤雨》:“队长同志,真是常言说得好:车到山前必有路,老天爷饿不死没眼的家雀。”
出得龙潭,又入虎穴:比喻摆脱了一处险境,又陷入另一个险境。
例句:《警世通言》卷一九:正说之间,林子里抢出十余个人来,大喊大叫,把衙内簇住。衙内道:“我好苦!出得龙潭,又入虎穴!”
船帮水,水帮船:比喻你帮我,我帮你,双方都会受益。
例句:清·范寅《越谚》卷上:船帮水,水帮船。注:越舟摇橹,故有是谚。
船到江心补漏迟:比喻事到临头再处理已经晚了。
例句:《瞎骗奇闻》第八回:这个就是医家说的回光返照的讲究,不然病了多日,又如何能长篇阔论地讲这一大篇呢?这真是船到江心补漏迟了。
船到桥头自然直:比喻事到临头,自有办法处理。
例句:茅盾《赛会》:“算了吧!‘船到桥头自然直’!”
床上叠床,屋上架屋:比喻事物重复。
例句:郭沫若《洪波曲》五章五:“我这个厅长可以不必要,部长以下的各级负责人都可以不必要,为什么一定要床上叠床,屋上架屋?”
创业容易守业难:形容创造出业绩很容易,但要继承和巩固这种业绩就很困难了。警示人们要珍惜现有的成果。
例句:碧野《丹凤朝阳》:凌风遥望水天相接的远方,声音低沉地说:“革命事业千秋万代,往往创业容易守业难。”
吹胡子瞪眼睛:指耍脾气摆威风时那种虚张声势的样子。
例句:老舍《龙须沟》:回到家来,他的神气可足了去啦,吹胡子瞪眼睛的,瞧他那个劲儿!
春兰秋菊,各有千秋:比喻各有特色,难分上下。
例句:伯秋《程砚秋夫人的忧虑》:现在这两位都已蜚声剧坛的演员犹如春兰秋菊,各有千秋。
唇亡齿寒:牙齿失去嘴巴就会受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与共。
例句:郭沫若《虎符》:“赵国和我们是兄弟之邦,赵国亡了,秦国一定来吞灭我们,我们不要忘了‘唇亡齿寒’的教训。”
■■■■■
聪明反被聪明误:玩弄小聪明,最终会害了自己。
例句:宋·苏轼《洗儿戏作》: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从来好事多风险,自古瓜儿苦后甜:比喻不畏艰险,奋勇攀登者,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例句:罗旋《南国烽烟》:有句俗话说“从来好事多风险,自古瓜儿苦后甜”,辛镇也不是避风谷,田家凤投入到另一个斗争的漩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