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菜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天南地北话语文我们的考评课11
TUhjnbcbe - 2021/6/2 16:47:00

“前言:提倡听后即评即思原因有二:一是人都有惰性和懒性,当事情一“拖”时,会出现“再拖”的可能,故趁热打铁是办事的最佳时机,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其二,记忆有时效性。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法,信息输入大脑后,遗忘也就随之开始了。短时间内存储的信息量是最满的,信息刚记忆完毕,记忆量基本满格,一天后剩下三分之一。若再加上一些琐事,便会不了了之。所以,听后即评是比较有效的,哪怕是一小点,一小段话,都是新鲜的“血液”。关于评,其路径来自于“听”。听的具体化即观察,当听觉与视觉交接感触时,便会出现新的意境。——林剑峰”

教研类型:考评课

课题:变色龙

主讲:蔡祥银

教材:人教版九上

01

蔡老师本节课可以用一个“稳”字来形容。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表现在其对全文内容的熟练掌握,整节课下来有条不紊,从抓住文章的主线到探究变色的原因再到展现作品的主题,按部就班,一一展开,趣味的课堂练笔将输入和输出结合,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主题。最后以练习结束课堂,课堂结构完整。

二、蔡老师的稳体现在她的声音上,主持人的音色是蔡老师的亮点,自带天然稳重特点。

互相探讨的地方:蔡老师本节课每一个环节用力比较均匀,是不是可以将任务着重分配一下,例如奥楚蔑洛夫变化的原因,能不能给学生多一点时间。(*文溪)

蔡老师的《变色龙》以“文中的变”回顾导入,为学生探究变化的原因奠定了基础。在深入研讨时,以表格的形式梳理了狗的主人身份的“变”对应的警官奥楚灭洛夫的“变”,很好的分析出人物媚上欺下,趋炎附势的特点。其实品读后,个人建议让学生进行人物的感情朗读对话,通过朗读,相信人物的个性特点会更直观呈现,此环节设计为下一步对主题的挖掘作了铺垫。

这是第二次有幸听蔡老师的课,这次的备课特别细心。因为契诃夫的作品擅长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高超的讽刺和幽默手法,创造出具有高度概括力的艺术形象。为了理解作家的作品风格,蔡老师除了让学生完成对学导练契柯夫的作品《小公务员之死》的阅读,还细心的备课到鲁迅对契柯夫的评价“……他的作品不止简单的招人一笑,一堵自然往往会笑,不过笑完总会剩下些什么。”这个细节让学生更好的领悟契柯夫作品中对社会腐朽的“笑”。

总之,蔡老师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备课细致,让我受益匪浅。(罗乐培)

乐培?赞同朗读建议,但对话视时间而定。

祥银老师的基本功是扎实的,语调轻柔,有亲和力。从复习归纳“变”到寻变的根源,再进一步揭示本质,问题设置有层级。适时出示“变色龙”,有助于剖析人物本质及社会根源。建议:1.在完成表格指名回答时,每位学生只完成一项,分摊任务,减轻负担,有利于学生参与。2.建议通过有声的语言感受其变化,可就学生回答的内容朗读,深入细微体察人物心理。3.最后的环节安排有些尴尬,“动动笔”和“拓展阅读”的时间相互影响,是否只留一个?4.我们都要做到尽可能“不拖堂”,这方面我一直在克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林剑峰)

这是第二次听蔡老师的课,感觉进步很大,课堂思路清晰,环节相扣。传统的文本解读,有让学生自己在文本中寻找答案。个别重要问题可以多留点时间给学生思考,我个人感觉最后两个环节可以优化一下:1.“续写故事”让学生完整表达,不要变成问答题,这样会更精彩,也更能反映学生语言表达能力;2.鲁迅先生的评论,非要加上,可另外安排,这样课堂时间就比较充裕些。(李泽纯)

非常非常感谢大家人对我的厚爱及建议,文溪哥的一句的“主持人的音色”让我心里美滋滋的一节课下来,暴露的弊病也很多,我知道要成为一名真正的语文老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专业的知识要学。(蔡祥银)

祥银?“活到老学到老”、“教无定法”,边教边学,取长补短,共同进歩,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多听课,勤交流(陈木泉)

02

听蔡祥银老师执教《变色龙》后的一些碎片思考

文/温水义

在学校的常规考评课中,蔡祥银老师执教的篇目是人教版九下语文第二单元《变色龙》。这是一个小说单元。《变色龙》的作者是俄国短篇小说巨匠、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百度搜索可知:契诃夫是一个有强烈幽默感的作家,他的小说紧凑精炼,言简意赅,给读者以独立思考的余地。他坚持现实主义传统,注重描写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小人物,借此真实反映出当时俄国社会的状况。他的作品的三大特征是对丑恶现象的嘲笑与对贫苦人民的深切的同情,并且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的丑恶现象。了解作家的写作风格,对读懂他的作品,是很有帮助的。阅读九下语文第二单元的“单元导读”部分,可以知道:学习本单元,要在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对作品的内容、主题有自己的看法,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还要学习欣赏小说语言,了解小说多样化的风格。这是教材编者关于单元板块的学习要求,从“语文要素”和“人文要素”两个方面提出来。这是备课上课的一个大依据。蔡老师执教的是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为复习导入、分析情节变化、动笔续写、动笔练习这四个环节,重点放在了分析情节变化这一环节上,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情节变化,去读懂奥楚蔑洛夫的人物形象。这与单元导读“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要求是一致的。课堂上,蔡老师教态亲切随和,走近学生,略略弯腰,谦逊有修养,与学生平等相处。我想,蔡老师平时的课堂,学生的学习氛围应该是不错的。但是听到最后,我有几个疑虑与思考。现录入几个,与大家一同探讨。有一些当时的想法,现坐在电脑前录入文字时,却想不起来了。可见,及时记录的重要性。1.关于“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理解。第二单元的单元导语中指出:小说往往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小说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常常能折射出世态人情和时代风貌。换成通俗的说法就是:“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变色龙》这一篇小说,我们要把教学点放在“人物、情节、环境”哪一个“点”上呢?准备通过“哪个点”来读懂小说的主题(社会生活)呢?这是一个备课思考。2.我该从哪些方面展开呢?是文中的“变”与“不变”?还是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人物描写呢?例如奥楚蔑洛夫的大衣,例如他脱下又穿上的细节?还有开篇的环境描写也很有特色,这些小说的语言,要不要品读呢?当然,这也是一些思考,也不是说上课时要面面俱到。课堂能体现出一些“教学点”,也是可以的。3.教材中“思考探究”第二题,写着“这一人物形象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应该是这篇小说的所有教学点的最终指向。只有引导学生读懂这个,才会真正明白作者的写作目的。4.本节课上,蔡老师安排了两个“写”的环节,有点错误了。语文,虽说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但应该不是每节课都要出现写作文、写片段的“写”才是写,训练学生写旁批、写注释、写疑问等,应该也算是写吧。一节课上,要安排这个,安排那个,往往会顾此失彼,造成了教学重难点不突出,教学目标不清晰的现象。可不可以敢于取舍,知道该上什么,可以不上什么?5.狗咬人,是一件普通的事,人咬狗才不正常。作者能把一件普通的小事,写得如此深刻,源自于作者的巧妙构思与精彩文笔。所以,文中讽刺与夸张的手法运用,笑点多多,但笑过之后却留下了一些深刻的东西,是人性?是社会现象?还是什么?这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一个很好的抓手。正如蔡老师在课堂上引用鲁迅的话:“契诃夫是我最喜爱的作家……他的作品不只简单的招人一笑,一读自然往往会笑,不过笑完总会剩下些什么……”。鲁迅说得很好,他的话中恰好有两个点可以作为本课的教学点,即“笑”与“什么”,一个是抓手,一个是突破。前者是文本阅读,后者是主题理解。另外,鲁迅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话,就是“我以为没有一篇是可以一笑就了的。”不可以一笑就了的,这就是小说的深层内涵了,应该挖一挖。零零散散,就是听课时触发的一些碎片思考。写在这里,代表个人看法与想法,跟大家分享交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但观点碰撞,能产生新的思维火花。语文是一门比较有收获的学科。与大家共勉。

.3.16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天南地北话语文我们的考评课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