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膀胱湿热型
临床表现:小便频急不爽,尿道灼热刺痛,尿*浑浊,腰痛,恶寒发热,大便干结,舌红苔*腻,脉滑数。
治法:健脾利湿。
用药:八正散加减。
组方:白花蛇舌草、荠菜、车前草、石韦、大*、萹蓄、滑石、瞿麦、栀子、珍珠草、甘草。用法:以上药方水煎服,1天1剂,7剂为1个疗程。
2、阴虚湿热型
临床表现:尿频不畅,解时刺痛,腰酸乏力,午后低热,手足烦热,口干口苦,舌质红,苔薄*,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利湿通淋。
用药:知柏地*汤加减。
组方:山药、泽泻、知母、茯苓、*柏、蒲公英、熟地*、山茱萸、牡丹皮、石韦。
用法:每日1剂,7剂为1疗程。
膀胱炎患者如有血尿等则可用小蓟饮子加减;如有阳虚表现可加附子、肉桂等药。
膀胱炎和膀胱癌这两种疾病,一种是属于炎症感染,一种就是属于恶性病变,膀胱炎的患者需要注意的就是出现了膀胱炎之后一定要注意及早进行治疗,因为对病情置之不理往往也会有转变成膀胱癌的可能,那么具体这两个病是什么区别呢?
膀胱炎这个病是一种发生在膀胱的炎症,在临床当中的发病原因主要由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细菌两种类型感染引起,当然在临床当中还有其它的特殊类型的膀胱炎。一般出现了特异性感染指膀胱结核而言。而患者如果出现了非特异性膀胱炎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受到了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副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粪链球菌和金*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
当在出现了非特异性膀胱炎感染之后表现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急性。一种是慢性。在患者排尿的时候终末血尿的症状是非常常见的,严重的患者在发病之后还会有肉眼血尿和血块排出。慢性膀胱炎在发病之后的症状与急性膀胱炎的类型相似,但患者在发病之后无高热,并且相关的不适症状可持续数周的时间或呈现间歇性发作的趋势,这时候往往还会使病者乏力、消瘦,同时也会出现腰腹部及膀胱会阴区不舒适或隐痛的症状。
膀胱癌这个病在临床当中是指膀胱黏膜上发生的恶性肿瘤。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全身十大常见肿瘤之一。占我国泌尿生殖系肿瘤发病率的第一位,而在西方其发病率仅次于前列腺癌,居第2位。膀胱癌这个病无论男女都会发生,并且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甚至于一些儿童。在临床当中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高发年龄的患者一般在50~70岁。并且男性身体出现膀胱癌发病率在临床当中为女性的3~4倍。
两千多年前中医即有血尿的记载《素冋·气厥论》说:“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金匮要略》说:“热在下焦则尿血。”《巢氏病源》说:“血淋者是热淋之甚即尿血,谓之血淋。”《类证治裁》说:“溺知与血淋异,痛为血淋,不痛为尿血,痛为火盛,不痛为虚。”这些描述记载了包括膀胱癌在内血尿,淋痛的症状,归类为“血尿”,“淋症”等范畴并叙述了它的病因病机。
膀胱癌早期无特殊表现,往往以小便常规检査发现红血球而引起重视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尿频及排尿困难。晚期症状较复杂,下腹部出现包块,进行性增大,甚至出现尿潴留,发热寒战,腰痛,脓血尿,下肢浮肿,盆腔内疼痛(疼能放射至阴部),易误诊为其他疾病,可因感染,尿闭,形成尿*症而死亡。亦可因消瘦,衰竭而死亡。
1.本病多发生于50~70岁的男性,凡40岁以上,出现肉眼可见的血尿,应高度警惕。
2.临床以无痛性,间隙性血尿为早期主要表现,病情继续发展时,有部分病人膀胱区疼痛,尿意频频而止能排出少量血尿。
3.小便检查可见多量红细胞,尿沉渣可找到癌细胞。
4.经直肠或阴道指检,可摸到膀胱肿块,晩期小腹部可触及肿块及压痛,腹股沟处并可有瘰疬。
5.B型超声波可显示膀胱的大小及有无肿块,膀胱镜及泌尿系造影检查发现膀胱痘特征性改变。
本病可能系外邪客于经络,情志忧郁气结,过食腌菜等,导致气血脏腑失调,形成痰结,湿聚,气阻,血淤,湿痰气淤搏结,淤积成*,下注膀胱而成,临术以无痛性尿血为辨证要点。
1.膀胱湿热型
症状:小便频数,涩痛,灼热,尿血或尿浊,或小腹胀痛,腰痛,发热,口渴,舌红,苔*腻,脉滑数
治法一:清利膀胱湿热。
方药:小蓟饮子加减。
处方:生地15克,小蓟30克,滑石30克,通草10克,炒蒲*10克,竹叶10克,藕节30克,当归10克,山栀子10克,甘草6克,白花蛇舌草30克,半皮莲30克,土茯苓30克。
治法二: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方药:八正散加减。石韦、瞿麦、淡竹叶、生苡仁各60g,猪苓、王不留行、小蓟、白茅根各30g,丹皮12g,乳香、没药、蒲*各10g,赤芍、元胡各15g。
2.阴虚湿热型
症状:尿血,或伴小便淋涩灼痛,口苦,口黏腻,肢体困重,消瘦,低热盗汗,颧红,五心烦热,舌红,苔*腻脉细数或滑数。
治法:滋阴清热化湿。
方药:知柏地*汤加减。
处方:熟地15克,山药15克,山茱萸10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丹皮10克,知母10克,*柏10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石苇15克,海金砂30克。
3.脾肾气虚型
症状:尿血,血色淡红,小便余沥不尽或有涩痛,形体消瘦,神疲乏力,食少,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脉弱。
治法一:补益脾肾。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味
处方:*芪30克,人参10克,白术15克,当归10克,陈皮10克,升麻6克,柴胡10克,甘草6克,芡实15克,金樱子15克。
加减:尿血者,加白茅根,大蓟,小蓟,侧桕叶。
治法二:健脾益气,通利水道。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石韦、瞿麦、淡竹叶、生苡仁各60g,猪苓、王不留行各30g,人参10g(另煎兑水),*芪25g,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各10g,甘草6g。
4.气阴两虚型
症状:尿血,尿少,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燥,面色淡红或颧红,舌淡苔少或有裂纹,脉弱而数。
治法:益气滋阴。
方药:五阴煎加减。
处方:熟地15克,白芍,山药,扁豆,莲肉,白术各10克,茯苓12克,人参10克,五味子6克,甘草6克。
加减:气短自汗者,加*芪,山茱萸。潮热颧红者,加地骨皮,银柴胡,白嶶。
5.气虚血淤型
症状:尿血,血色紫暗或夹块,少腹刺痛或胀痛,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质紫暗或有斑点,脉虚而涩。
治法:补气活血。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味。
处方:*芪30克,当归尾15克,赤芍15克,地龙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红花8克,*参15克,莪术10克,土茯苓30克。
6.肝郁气滞型
证候:情志抑郁,或多烦易怒,小便不通或通而不畅,血尿,腰痛,胁腹胀痛,苔薄或薄*,舌红、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通利小便。
方药:沉香散加减。石韦、瞿麦、淡竹叶、生苡仁各60g,猪苓、王不留行各30g,沉香、橘皮、当归各10g,冬葵子12g,滑石25g,若气郁化火,可加龙胆草、山栀以清郁火。
7.肾气虚弱型
证候:小便不通,或滴漓不畅,排出无力,腰痛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治法:补肾益气。
方药:参蛤散加减。石韦、瞿麦、淡竹叶、生苡仁各60g,猪苓、王不留行各30g,蛤蚧、人参各10g(另煎兑水),*芪25g,桑螵蛸、云苓、当归各12g。
(二)专方验方
1.仙鹤草、鸭跖草各30g,爵床草60g,金丝草45g,车前草、白毛藤各20g。水煎代茶。服用后如出现胃胀不适,加四君子汤同煎。适用于膀胱出血或合并感染者。1疗程3周,有效可重复。
2.金钱草30-g,煎汤代茶饮。适用于膀胱癌尿滴不畅者。
3.白花蛇舌草、金钱草、土茯苓各30g,尿痛加瞿麦、扁蓄各10g甘草梢、木通各5g;小便不利加车前草、泽泻各10g;血尿加大蓟炭、生地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膀胱癌疼痛、血尿或小便不利者。
4.太子参、茯芩、白术各15g,炙甘草、白花蛇舌草各10g,淡竹叶5g,薏苡仁30g,*柏5g,六味地*丸(包煎)30g,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膀胱移行上皮乳头状癌,手术切除后复发者。
5.龙葵、白英、土茯苓、白花蛇舌草各30,蛇莓15,海金沙、灯心草、威灵仙各10。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膀胱乳头状癌、移行细胞癌、鳞状细胞癌。
6.*参15g,*芪、茯苓、女贞子、桑寄生、白花蛇舌草各30g,每日1剂,水煎服。适用于膀胱乳头状癌,体质较差,正气不足者。
7.威灵仙、猪茯苓、王不留行、小蓟、茜草、败酱草各30g,甜菜60g,赤芍、元胡、炮山甲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适用于膀胱癌压迫致尿少不通畅,尿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