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与思辨
——评陈晓东老师《变色龙》一课
文/司艳平五年前,曾与陈晓东老师在山西省泽州县李寨中学进行《变色龙》的同课异构,陈老师的这节课开放圆融,话题设置合理而巧妙,而且充满思辨色彩。即使时光已经流逝五年,这节课依然有很多可圈可点、效仿借鉴之处。首先,课堂要言不烦,眉清目秀。好的课堂与好的文章一样,要思路清晰,环环相扣,有课堂火花,但不旁逸斜出。整堂课紧紧围绕“从小人物看大社会”的立意和主题,聚焦赫留金,通过赫留金的遭遇撬动课堂,管中窥豹,进而直抵碧波深处。在文本细读的环节里,设计三个主话题:“赫留金是受害者。”“赫留金是受害者?”“赫留金是受害者!”三个主话题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彼此勾联,却渐次深入。由此可见,陈老师经过深思熟虑,课堂创意轻巧而灵动。在“赫留金是受害者。”的环节里,以陈述句的形式呈现,学生的活动为搜集赫留金是受害者的证据,此活动新颖,有创意,恰到好处地点燃了课堂火花,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寻读,课堂掀起阵阵浪花;在“赫留金是受害者?”的环节里,陈老师的发问加了个“真的”,此语一出,犹如在课堂投进石子,学生的思维顿时又活跃起来,果然,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学生逐渐走向文本深处,这个环节无疑是桥梁与过渡,为后面的课堂升华做好铺垫;在“赫留金是受害者!”的环节里,晓东老师犹如一面旗帜,指引学生步入赫留金所处的环境与时代,知人论世,由个人及群体,由群体及社会,深入领悟赫留金人生悲剧所承载的社会原因,水到渠成,自然升华,回应课堂主题,整堂课脉络分明,思路清晰。其次,问题开放精准,梯度合理。陈老师的这堂课在话题设置上非常讲究,不光是三个互为关联且层层推进的主话题设计精到没创意十足,每个话题之下的主问题设计以及沉入文本的咬文嚼字也非常讲究。比如,陈老师问学生:“赫留金真的是受害者吗?”强调“真的”,并且在自然无痕处将学生引到小狗的可怜之上,并且牢牢抓住“戳”字,还现场指导学生演绎“戳”的动作,在字词咂摸之中,明了赫留金不是这起案件的受害者而是肇事者。可以这样说,质量上乘的主问题是点燃语文课堂的关键,它直接决定着课堂的走向与落点。它既是形式,也是内容;既是过程,也是结果。拿这个标准来衡量,陈老师这堂语文课的主问题设计无疑值得表扬肯定。为了将个人与社会打通,陈老师设计了“赫留金真的不是受害者吗”的问题,启发学生深度思考,将个人代入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以此来明了契诃夫写《变色龙》的意图。第三,课堂圆融思辨,全面客观。余*绪老师认为:提高分析能力和论证能力,是提升思辨能力的一种方法。纵观陈老师的这堂课,时时处处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设限,不拘囿,让学生在一种开放圆融的课堂氛围中自由发表观点。此种无标准答案,无固定模式的课堂定位,给了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小说人物的基石,打破人物标签化解读。三个主环节以相同的内容,不同的标点呈现,句式本身就充满辨证意味,更为巧妙的是,将文本解读与问题设计合二为一,还可以代入学生的阅读体验,让他们在“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思考辨析里,触摸契诃夫小说的内核与灵*。学生的分析力既全面,又公正,语文课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晓东老师的这堂课无疑是较为成功的。当然,这堂课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语用点的挖掘、小结语的提炼,还有课堂走向的深入以及与生活的打通等,都还略有欠缺,但是,瑕不掩瑜,陈老师的《变色龙》一课的小说教学,在努力践行青春语文创新、开放的理念,希望陈老师继续精进,上出更好、更美的语文课。司艳平,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王君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浙江省永康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山西省教学能手,《唯有夸张识君心》获“语文报”杯微课大赛特等奖,几十篇文章在各级刊物及语文核心期刊发表,语文湿地专栏作者,群文阅读研究者,积累文字万左右。出版专著《司艳平青春语文课堂18例》。年7月,与王君、陈晓东、魏志强合著的《搞定作文这只小怪兽》出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