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1/8/7 3:34:00
老杨说:象征(比喻)是记叙文常见的写作手法之一,但在中考考场上能熟练运用的极少。因此,学习该手法的运用对中考作文提分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你正在使用该资源——请务必转发该文,让有需要的孩子们反复研读,效果更佳!象征(比喻)手法是借助事物之间的相似点以具体形象的事物表达某种抽象的思想、情感的作文写法,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寓意深刻、意蕴含蓄,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下面是一篇学生的考场作文,该文使用了象征(比喻)手法,但有很多问题。我们还是按照常规步骤来操作吧。第一步:阅读原文,运用《老杨教作文》知识要求查找问题。生命的起点1.大自然间的生命都是值得敬畏的,生命是短暂的,我们应该珍惜从生命的起点开始的每分每秒。2.生命是独特的,无论生命的长短,生命没有优劣之分。有的人可能从生命的开始就是衣食无忧的,就像温室里的花朵含苞绽放,不用经历烈日的考验,没有吹过萧瑟的北风,他们的起点不亚于多数人的终点。我想:贫困的人即使再怎么努力也很难到达理想的终点吧。思考提示:这两段开头的文字符合开头要求吗?观点有没有问题?3.转过墙角,我看见了一抹不一样的绿。4.那是在一次去公园的路上无意中看见的。那是一抹翠绿、浓郁的绿,挤在墙角和灰头土脸的石板显得格格不入。原来是苔藓。它们努力的抬起头来,一片接着一片,叶子又被不断掉下来的水珠耸拉下去了。无论什么人想到苔藓,也许都是一股凉意涌上心头,腐臭的味道随之而来。就算看见它们,也是避而远之的。这样的植物,浑身都是阴湿湿的,从来没有接受过阳光的关爱,就该被埋没在这被人遗忘的角落里吗?思考提示:时间和地点的过渡合理吗?对苔藓的描写合适吗?在情节安排上此处应该是哪个阶段?应该怎么写更好?5.可是,我错了。6.蹲下来仔细观察,用手轻轻的触碰,柔软湿润的手感随之而来,被碰过的叶子一下又抬起了头,它们一片挨着一片,努力的在这个不太友好的墙角互相支撑着彼此,它们没有牡丹的倾国倾城,没有莲花的清幽淡雅,得不到一点温暖,却依然在这个没有阳光的角落努力绽放。思考提示:第五段是过渡,合理不?第六段是故事的高潮部分,这样写有什么问题?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其实青苔无花,但它们照样开出了生命之花,它们是大地的肌肤!生命的起点也许不同,但只要你努力绽放,一定能开出一朵属于自己的最绚烂美丽的花朵!思考提示:文章结尾还有哪些不足?全文简评:该文具备高分作文的基本条件:善于观察思考,有思想深度,有较好的语言能力。在构思方面,核心事件突出、有一定的情节、有背景设计、人物关系清楚、有详写和较生动的细节描写,能运用象征(比喻)手法、开头和结尾基本符合要求。但该生对象征(比喻)手法的运用明显缺乏科学训练。文中的主要问题如下:1.开头废话太多,切题不准,背景选择随意,有观点错误。2.故事情节不完整,更无曲折变化,第4段思路混乱导致语言表达混乱。3.对苔藓了解不足(考场作文时来不及查找资料,但要充分调动生活经验),对苔藓的细节描写与事实出入较大,运用象征(比喻)手法的方法不纯熟,严重损害文章质量。4.情感表达无起伏变化。结尾意蕴不足。5.行文思路缺乏设计。关于苔藓的相关资料1.基本属性:植物无花,无种子,以孢子繁殖。能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2.形态与特征:是一种小型的绿色植物,结构简单,仅包含茎和叶两部分,有时只有扁平的叶状体,没有真正的根和维管束。苔藓植物喜欢有一定阳光及潮湿的环境,一般生长在裸露的石壁上,或潮湿的森林和沼泽地。3.照片资料:4.关于描写“苔藓”的古诗文:清代袁枚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唐朝刘禹锡的《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唐朝李贺《南山田中行》: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唐朝沈佺期《古歌》:玉阶阴阴苔藓色,君王履綦难再得。……以上古诗文中,第一、二处是同学们可以了解得到的,也是和文章的主题提炼密切相关的。为什么要把“苔藓”的资料了解得这么详细呢?因为象征(比喻)手法的运用和借物喻人的写法一样,都需要描写“物”的特征,为“喻人”和象征做准备。第二步:运用《老杨教作文》知识和要求设计修改方案,实施初步修改生命的起点(原文+问题诊断+设计修改方案)关于开头废话太多、切题不准、背景选择随意、有观点错误:原文第一段观点陈旧,第二段和第一段内容不但重复啰嗦,“贫困的人即使再怎么努力也很难到达理想的终点吧”这个观点明显是错的。第一段不但要注意切题,还要暗扣材料特点,为故事情节发展做好准备。第二段有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选择最合适的故事背景。背景有三个要素,时间、地点和环境。原文对时间没有交代;地点是公园(从后文才能看出来),范围太大;对环境的描写没有体现时间特点(缺乏时间因素造成的结果)。因此,需要先确定时令性时间、阶段性时间和特点时间,再结合“公园”的环境特点来设计环境描写的内容。第二个任务是要设计好故事的缘由和初步发展阶段。即“我”为什么会在这个特定时间去公园。关于故事情节不完整、更无曲折变化、第4段思路混乱导致语言表达混乱:原文第4段和第6段是文章的重点,分两次写了“苔藓”,不但没有形成故事情节,而且描写也有很多问题,如对“苔藓”特征描写不当,未能为后文提炼主题做好准备;描写中夹杂不合适的议论;两次描写之间没有形成内在联系等。其次,第3段是地点转换,是一处过渡,要与四4段形成逻辑关系。“苔藓”在不同的季节里生长形态大不相同,原文中写到的只是春夏雨季时候的苔藓,而在干燥的秋季和冬季则是另一种景象。因此,如果设计不同季节看到的苔藓不但可以形成完整的情节,还可以使文章内容形成对比,体现出“苔藓”强烈的生命力。有了情节线索,文章的脉络也就清晰了。关于对苔藓的细节描写不实、运用象征(比喻)手法的方法不纯熟:原文对“苔藓”的描写不但没有抓住特点,更没有写出变化,自然不能产生震撼读者的表现力。随着情节设计的变化,只要抓住不同时期苔藓的特征来写,自然就能产生对比效果。关于情感表达无起伏变化、结尾意蕴不足:情节是情感的载体。由于原文没有情节变化,也就不可能有情感变化。根据情节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人物情感。关于行文思路缺乏设计:原文对文章的行文脉络和基本结构是缺乏设计的,所以,文章在多处需要过渡的地方没有过渡。合理的的情节设计是解决文章行文脉络的基础。由于要写多次“苔藓”的形态,运用插叙手法既可以丰富文章内容,又丰富文章的结构变化。第三步:学生根据教师指导进行修改练习(略)第四步:教师根据学生修改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反复修改(亦可选择典型文章提供教师修改示范)生命的起点1.生命的力量犹如魔法——每一次终点都孕育着新的起点!开头切题,切忌繁琐,同时要暗示与后文的联系。2.在我的新居旁边有个公园,不大,很幽静。每当我有点空闲就会去走走。西南角处,古树深幽,最为僻静。一方石墩,静卧其中,是我看书或发呆的最佳去处。疫情、隔离、网课,对一个初三学子而言无疑是一种煎熬。转眼就到了四月初,我选了一个天气晴朗的傍晚去我久别的公园西南角。先交代背景。“新居”一词十分重要,因为如果不是新居,就没理由以前没发现那一方石墩。环境特点是为“苔藓”的出场提供一个合理的空间,不可随意乱写。最后一句交代缘由,也是文章的过渡。3.树木翠绿逼人,鲜花争相怒放,连墙根和路边的野花也妖艳惹人,空气中流动着淡淡的鲜甜与花香。来到西南角,古树依旧,满地的枯叶正在“化着春泥更护花”呢。可是,我的石墩呢?细看之下才发现,它披了一身绿苔,如一条潜伏的变色龙静卧在古树中间。首先要写出“四月的公园”的环境特点,这也是“苔藓”长得十分茂密的季节特点,环境描写的方法是《老杨教作文》中介绍的典型的“抓特征先点变点”的写法。“寻找石墩”是对“苔藓”的间接描写。由于此处是第一次写“苔藓”,情感上比较平静,既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也是情感发展的起点。4.我不禁惊诧了——这干净的石墩如何就变成了“变色龙”了呢?由“平静”到“惊诧”,是因为眼前的“石墩”唤起了“我”的回忆,形成了前后对比。这一段是文脉发展的过渡,主要目的是引发回忆,引出“插叙”手法的运用。6.去年深冬的一个周末,满地的枯叶干燥得打着卷儿,嗖嗖地满地飞舞。我第一次发现这处胜景,在石墩上呆坐良久。当我站起来的时候,苔藓纷纷掉落在我的鞋帮上。那时的苔藓稀稀拉拉地散布在石墩的根部,细碎干燥如皮癣,看不出半点生命的绿意。初见苔藓,突出最干燥的深冬时节的特征。那时的“苔藓”因为“看不到半点生命的绿意”,毫不起眼,所以,对比之下才会令人震撼。该处描写的关键是要写出“苔藓”在冬夏之际的不同特点,彰显其强烈的生命力,才能为后文生成文章主题提供坚实的基础。7.第二次来这里是年前的一天下午,寒意尚未消退,枯叶却已沉静。当我从石墩上起身的时候,鞋帮上却未见苔藓。石墩根部的苔藓依旧散乱,毫无生机。我不禁暗笑刘禹锡“苔痕上阶绿”的描写有点夸张了吧。再见苔藓和枯叶,已有细微的变化,这是一种暗示,也是情节发展中的变化和铺垫。——在学生的修改过程中,这种细微的变化和设计是最难的。因此,该要求只针对优秀生,不可忽视学生的起点差异。8.如今,石墩上青苔密布,越往石墩的根部,青苔越是茂密。那形态如密致的绿色羊毛毯子,以手轻抚,湿润细腻。那苔叶长不足半寸,却奋力撑开,向着阳光,似乎要把空气中的水分全部吸收了储存在体内,然后尽力把生命向四周延展开去。从状似“皮癣”到密如绒毯,我被这生命的魔力深深震撼了!详写三见苔藓,突出特征,为主题提炼做好准备。因为第二次有目的地仔细观察“苔藓”,因此,一定要突出其“生命力”特征,既要和第一次的“无意观察”有密切联系,又要写出明显的区别。类似写法在人物描写中也经常出现,其原理是一样的。9.那一刻,我终于领悟了古人的智慧:“苔痕上阶绿”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绿”的,生命的力量是要靠点点滴滴地积累的。“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那是生命最美的绽放啊!引用古人的诗句,既形成照应,更深入理解古人智慧,以感慨加议论的方式升华文章主题,一切就显得自然而然。10.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原来生命没有终点!再次引用名人诗句,不但扣题,还特别有新意。修改反思1.初学修改文章不是在限定的时间内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利用所有的零散时间来思考,然后反复锤炼。2.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都有一定的方法技巧,必须先熟练掌握再在运用中形成能力。(相关知识参见《老杨教作文》有关内容)3.作文修改需要“切磋探讨”,建议同学之间成立学习小组,运用相关知识对每一处修改进行互相点评,商量解决的办法。4.一篇文章的成功修改就意味着对一种写法甚至是一种文体的熟练驾驭。但初始的修改训练往往以失败告终。因此,作文修改训练也需要“苔藓精神”。.5.27《老杨教作文》系列作文教材已经出版发行,并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不少学生家长和语文教师争相抢购。有需要的可以扫描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