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理清文章线索,感悟重点词句。
通过诵读,品味关键词语,把握作者的写作态度。
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明白作者愤怒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理清文章线索,感悟重点词句。
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明白作者愤怒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我国文学史上,闪烁着一颗璀璨的巨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通过《一件小事》,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拿来主义》。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板书)。这位巨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鲁迅先生。(板书标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背景介绍
(1)大沽口事件
年3月,奉系*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同奉*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派*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国民*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阀段祺瑞指*府提出抗议,又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结各国*队,准备武力进攻。
(2)“三一八”惨案
年3月12日,冯玉祥的国民*与奉系*阀作战期间,日本*舰掩护奉**舰驶进天津大沽口,炮击国民*,守*死伤十余名。国民*坚决还击,将日舰驱逐出大沽口。日本竟联合英美等八国于16日向段祺瑞*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撤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的无理要求。3月18日,北京群众五千余人,由李大钊主持,在天安门集会抗议,要求拒绝八国通牒。段祺瑞竟下令开枪,当场打死四十七人,伤二百余人,李大钊、陈乔年均在斗争中负伤。
2.理清文章思路:给每一小节拟一个小标题。(学生阅读思考讨论,确定标题。)
明确:(1)写作缘起,纪念死者。(2)唤醒庸人,牢记血债。(3)作者认识的刘和珍。(4)刘和珍遇害。(5)刘和珍遇害经过。(6)“三一八”惨案教训。(7)惨案的意义。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1.第一节前两段主要讲了什么事?(交代写作的原因)
(1)开篇为何用如此详细的纪年?
明确:用“中华民国”纪年,包含了强烈的讽刺和愤慨。“民国”已经十五年了,而当局不但像历代统治者一样肆无忌惮地杀人,还杀到了手无寸铁的女大学生头上。“中华民国”已不是人民的国家;所谓的“民国*府”,只是屠杀人民的机器。他鲜明地表达出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
(2)记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反映了刘和珍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事迹①生前爱看鲁迅的文章;②生活虽艰难,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
体现:思想进步,渴望真理。
2.“只能如此而已”出现了两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刘和珍是追求进步、渴求真理里的好青年,无端遭惨杀,作者对此不能宣泄的悲与愤凝成“如此而已”四个字。运用间隔反复,表明了没有更好的形式来纪念逝者的无奈和伤痛。
(四)小结作业
猜想一下,接下来鲁迅会说些什么?下堂课继续学习,课下预习剩余的文章。
四、板书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小说内容,能够结合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学习本文的讽刺语言与作者高超的幽默讽刺艺术。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分析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方法的能力,领悟到因循守旧的危害性以及勇于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赏析套中人别里科夫的形象,思考小说主题,并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分析套中人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准确深入地把握小说主题。
2.教学难点:掌握运用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幽默、讽刺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欧洲文学史上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分别是谁?哦,我听到有同学回答出有美国的欧·亨利,作品有《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等,我还听到有同学说有法国的莫泊桑,作品有《漂亮朋友》《项链》《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等,那还有一位谁知道呢?我刚听到有同学小声说是俄国的契诃夫,那作品有哪些呢?除了《变色龙》,还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装在套子里的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解决生字词。
(2)作者及背景介绍
《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于年,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代表作之一。当时,白色恐怖笼罩着整个俄罗斯,沙皇*府实行专制统治,这种专制主义,剥夺控制了人们的自由,而且到处都有耳目,稍有越轨,就会遭到无情的迫害;但是,在当时,民主和自由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普遍要求。
别里科夫这个形象是作家以故乡塔于洛格初级学校的一个教员兼学监狄河诺夫为原型塑造的。契诃夫对黑暗的沙皇专制制度下的知识界做了长期的、深入细致的观察,把知识分子中的“狄河诺夫”们的思想性格和习惯集中起来进行艺术概括,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塑造了别里科夫这个世界文学史上少见的典型形象。
(3)再次快速阅读课文,数一数别里科夫身上有多少套子?并结合课文中插图进行讲解。
明确:雨鞋、棉大衣、伞套、表套、刀套等,总之别里科夫身上的套子是没无法数清的。
(4)提问:别里科夫身上的套子除了有形的套子还有别的套子吗?最主要的套子是什么?
明确:别里科夫身上除了有形的套子,最主要的套子就是思想上和爱情的套子。因为文中在写爱情的套子上花了很多笔墨,另外别里科夫也没有试图走出圈子,只有爱情的套子使他“昏了头”,最终没能钻出套子而且死在套子上。
(三)品读感悟,深入研读
(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提问:“在婚姻这个套子里,总共有几个情节?同时用恰当的词语概括下,给别里科夫的‘爱情故事’加一个修饰语。”
明确:教师总结: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当面交锋、一命呜呼;别里科夫爱情的故事是可悲的、漫画式的、昏了头的。
(2)作者在小说中是别里科夫的“婚事”而不是“爱情”,我们能否用“爱情”两个词来代替?为什么?试从恋爱动机来看,他和华连卡是否有“真爱”?
明确:两人婚事不是两人自由恋爱促成,而是校长太太撮合成的,并不存在真爱。文章中“怂恿总是起到很大的作用”“他昏了头”等语句可以看出。
(3)通过“漫画事件”和“骑车事件”刻画了别里科夫怎样的性格?
明确:“漫画事件”:“难堪极了”“脸色发青,比乌云还要阴沉”
“骑车事件”:“骑车发青变成发白”“搓手,打哆嗦,他病了”
从这些细节看出别里科夫惧怕新事物、保守、落后、愚昧的性格特征。
(4)“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宁地搓手”至“从此再也没有起过床”以及部分“当面交锋”,表现了别里科夫性格中哪些特点?从哪里体现?
明确:争吵,进一步表现别里科夫虚伪、保守,如他曾标榜“我的举动素来在各方面都撑得起是正人君子”“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合宜的”“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等,这些细节的描写,抓住了人物的典型细节,用幽默讽刺笔调刻画出别里科夫顽固保守,害怕新事物,反对变革的形象,如“如果教师骑自行车……用脑袋走路?”
(5)如何看待华连卡姐弟这两个人物形象?华连卡姐弟是怎样的人,体会到什么?
明确:他们具有新思想、充满生命力,敢想、敢做,具有新生活、代表新生的进步力量。
(6)“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当面交锋、一命呜呼”等这些情节,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体现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的?
明确:别里科夫保守、反动的人物形象,运用对比和夸张的表现手法来体现的。
小说的幽默和讽刺的风格除了体现在特征和情节的夸张以外,还运用了对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人物自身性格的不同侧面进行对比;二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对比来进一步刻画人物。
(7)小说中安排别里科夫的死有没有必然性呢?
明确:1.从小说对人物的神情描写、心理描写中分析人物命运的必然性;2.从人物命运的必然性入手,从时代背景的角度思考,尤其是从小说整体风格和小说主题思想而言,其死亡的必然性有其社会的根源所在。
(四)再读课文,延伸思维
问题:这篇小说在翻译时,标题有两种译法,还有一种译法为“套中人”,比较一下哪个更好?
明确:各有千秋,但这个“装”字的作用确实不可忽视,它点名了小说的深刻主题,告诉我们别里科夫称为套中人固有的自身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专制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制和*害。可见作者的矛头不是指向别里科夫,而是只向沙皇专制,指向一类人。
(五)小结作业,积累运用
师生共同总结本小说的主题思想,总结小说中分析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作业布置如下:
1.对比阅读小说《项链》,体会小说的主题思想与写作方法。
2.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人物形象塑造方法写一篇关于身边“套中人”的小作文。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略
《兰亭集序》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清思路,归纳、积累文言字词。
2.理解作者在文中由“乐”到“悲”的思想感情的变化,认识其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课文,提高阅读文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的年央视春晚上,歌手周杰伦和大美女林志玲联袂演唱了方文山古文新歌《兰亭序》,其唯美绚丽的舞台设计,行云流水的舞蹈表演以及极富中国古典特色和韵味的歌词,令我们惊艳之余,沉醉不已。古文新唱尚有如此巨大的感染力,可见,时至今日,《兰亭序》的艺术魅力经久不衰。
那么,《兰亭序》又称《兰亭集序》,由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所作,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美誉。它不仅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登峰造极的佳品,更是我国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其文的精美绝伦。
(二)整体感知
1.昨天我已经请同学们对课文的内容进行了预习,我看到大部分同学已经结合导学案在文中做了标画,非常的不错。现在我就要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成果如何。首先关于作者王羲之。大家一起来答。王羲之的字是?又称为?“书圣”“王右*”他尤其擅长?
2.现在请3位同学分段朗读一下课文,其余的同学我们来做大众评审,过会儿给他们点评一下。读得都不错,但是其中出现了一些读音方面的小瑕疵,我们一起来落实一下相关字音。
3.作为一篇文言文的学习,最基础的最重要的是对字词句的梳理。我这里有几句非常重要也是同学们难理解的句子,一起来解决一下。(学生回答)
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①虽:虽然、尽管。②热闹、盛况。③曲水流觞:夏历的三月人们举行祓禊仪式之后,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并赋诗一首。是一边饮酒一边作诗,还有饮一杯酒作一首诗?前者更有悠闲雅致的气氛。全句:虽然没有丝竹管弦齐奏的音乐盛况,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优雅的情怀。)
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①广大、繁茂是什么词性?形容词,我们看到的应该是物象,所以这句话翻译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它是倒装句,定语后置句。抬头仰望广大无边的天空,低首俯视兴盛繁茂的万物,②用来,表凭借。这样用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
③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挑战最长的一句话:过去感到高兴的事顷刻间变成往事,对此不能不因此而触发感慨,何况人的寿命随着造化而定终有穷尽的一天。)
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①本来②一、齐:意动用法,把……看做一样。③彭殇:长寿、短命。我本来认为把生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也是虚妄的。)
刚才我们给大家梳理了几个重要的知识点,希望通过这几个点可以帮助大家从面的角度更好地来理解、把握全文。
4.现在我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理清思路,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文中作者的情感脉络是怎样变化的,也就是说从每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直抒胸臆的句子。
明确:(很好找,直抒胸臆的句子,即直接表现喜怒哀乐的词眼,往往后面还会带有感叹语气的标点符号)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聚焦点的句子分别是哪一句?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足以尽享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呀!)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死生是一件大事。”怎能不悲痛呢?)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后人看今天,也正如今人看过去,悲叹呀!)
乐痛悲好了,作者的情感是有一个起伏的变化过程。女同学们来读一下第一句话,用你们清澈甜美的嗓音读出快乐的味道。好,咱们男生们来读第二句,用你们深沉浑厚的嗓音读出生之悲痛。大家齐读最后一句。……大家都读得一级棒,那究竟是什么让这位大师心起波澜呢?我们来深入文本,感悟其情感的变化。
(三)走入文本
1.赏析第一段
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第一段,思考:兰亭聚会,作者的“乐”在何处?表现在哪些方面?(哪些事物或景物引起了他的乐呢?)
总结:在暮春之初、阳春三月的一天,天气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此乃良辰;景色如何呢?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飞花溅玉,此乃美景;把这清泉水引过来,贤士们三五成群坐在弯弯曲曲的水边,流觞曲水,畅叙幽情,或低头捋须或双眉紧缩,呼之欲出之中斟酌词句,以诗言志、以诗会友,当真是不亦乐乎!此乃乐事。处于这方天地之间,大家游目骋怀,尽享视听之娱,此乃赏心。至此,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俱全了,难怪作者会如此开心。我们虽然没有身临其境,那想想也是醉了。那么乐由何生?聚会之乐
作者眼前的景,不是阳春三月、姹紫嫣红、浓墨重彩的油画,而是一副淡雅的?水墨画。所以他的乐,是气度从容的乐,而不是喜形于色的乐。“信可乐也!”的诵读情感把握(读出气度从容、气定神闲的乐)。
齐读第一段,读出作者“气度从容的乐”来。让我们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一起感受诵读的快乐!
2.赏析第二段
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第一段宴会描写是如此欢快自在、酣畅淋漓。然而到了下文却乐极生痛、兴尽悲来。其实,这样一种情感结构模式我们并不陌生,比如我们学过的《赤壁赋》《滕王阁序》大底都是如此。对生命的慨叹是普天下文人共同的情怀。这一段当中的“痛”,究竟是痛心,痛惜,还是悲痛呢?先不忙作答,我们首先要看一看作者究竟是因何而痛?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概括要点。
(同学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生命与时光易逝、人事变迁、终期难测,在如此短暂的生命里,当时的一些文人墨客,他们都在做什么呀?“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有的人性格比较内向,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比较宅,清心寡欲,整天在家谈玄悟道,无所事事,"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则游山玩水,玩世不恭,过着不拘形迹、自由放纵的生活。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那他们为什么不去社会上施展自己的人生抱负呢?
社会背景:王羲之所处的两晋时代,朝代更替频繁,*治恐怖、社会极剧动荡,“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对生命常常有恐惧之感。因此,他们的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崇尚老庄(一种十分虚无的人生观),大谈玄理,思想虚无,不务实际,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
所以,真正令王羲之感到痛的并不是生命与时光的易逝,也不是死亡的来临,而是人们在如此短暂的生命中虚掷了光阴,蹉跎了岁月,选错了人生的方向。我们当今的社会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人,比如在大麻的烟雾缭绕中迷失方向的某些明星们。他们沉醉于一时的快乐与满足,最终功业无成。所以这一段的“痛”是为虚度人生之痛。
那这一段的诵读,应该用怎样的一种音调和语气呢?低沉的、慨叹的,悲痛的。尤其是那句“岂不痛哉!”大家齐读!
3.赏析第三段
到了文章的第三段,作者的感情由“痛”转为?悲。请大家自由大声朗读这一段,找出能够表达作者生死观、人生观的句子。
我们刚才已经了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当时的社会风气中,很多人就好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无所谓生死,十分的虚无、无所作为。是为“一死生”“齐彭殇”。通过这句话我们知道,作者对这种人生观持一种怎样的态度呢?显然是否定的。
作者认为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大大夫就应当胸怀抱负,“兼济天下”,有所作为。因此,他把眼前所看与心中所想都记录了下来。并生发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学生翻译: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比如生命、青春、痛苦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作者在这里询问古今,叹息着前人的叹息,感慨着前人的感慨,发出千古以来共同的悲叹。是为千古同悲。
文章虽已“悲”字做结,但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作者超越了人生无常之痛的理性思考,是对短暂生命的珍惜与热爱。王羲之虽然没有在文中直接给我们点出来这一点,但他究竟有没有积极地对抗这种生命的虚无?王羲之被尊称为?“书圣”!他的作品流传千古,他是天生如此的么?他肯定经历什么?刻苦的磨练。王羲之7岁时开始练习书法,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时间久了,身上的衣服都划破了。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时间久了,整个池塘的水都染黑了。
可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这种悲叹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而王羲之以他文采和书法上的卓越成就向我们证明了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方式,那就是?珍惜生命,抓住我们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正因为他珍惜生,所以他才直面死。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
(四)拓展延伸
纵然我们无法掌控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能把握?生命的过程、宽度,增加生命的厚度。我们可以活的如秋叶般静美,也可以活得如夏花般绚烂。正如尼采所说:“一个人的价值,也体现在对抗垂死与腐朽的生活模式中,以及建立生动和欢乐的新生活中所具有的才能和力量。”那么,年轻的你们不更应该珍惜时光,增加生命的厚度么?
(五)小结作业:背诵全文
四、板书
?以上就是高中语文教案,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更多学科教案设计,更多学科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