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菜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看完这篇推送,你就是有个性的人啦
TUhjnbcbe - 2021/8/20 4:01:00

校心理互助中心

湖师馨园

有趣有观点有温度

Why?

当你的朋友圈空间被:

“大家好,给大家介绍一下,

这是我女/男朋友”

的*恋爱体刷屏的时候,

你是否也想发一句?

当你对一场表演并不感兴趣

但你却跟随着观众鼓掌

这又是为什么?

用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词来解释,

那就是:“从众心理”,

想到“从众心理”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

“盲目”?跟风”?......

NONONO,这些名词不足以解释它,

今天,跟随小编的步伐,

让小编带你探索“从众心理”背后的故事吧!

跟随音乐,

看完这几则小故事/小实验,

相信你就能了解的差不多啦!

三人成虎

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作事实。

故事中的“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大街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更是引人深思。明明大家心知肚明,却还是听信了“三人成虎”的谣言,这到底是为何?

变色龙效应

变色龙大家也都知道,为与环境融为一体,它能不断变换颜色。而心理学中也有变色龙效应。

变色龙效应是指人们经常无意识的模仿其他人(包括交际中)的姿势、怪癖和面部表情心理学现象。

为了更透彻的了解“变色龙效应”,

我们来看一则有关于“变色龙效应”的小实验

心理学家巴奇(Bargh)和查特朗(Chartrand)做了一个实验,

实验中78名试验参与者会与试验知情者坐下交谈,这些同谋事先已被告知有计划地使他们的肢体小动作各不相同:

有的老是微笑,

有的老是抓脸,

有的则不断晃脚。

最后总结了参与者抓脸,晃脚以及微笑的的情况,他们发现试验参与者自然地会模仿试验之前并不认识的人的肢体语言。抓脸仅仅增加了20%,但晃脚的比例却惊人地增加了50%。试验参与者好像变色龙一样,努力地与环境“融为一体”。

谁是对的?

嘿嘿~小编还记得以前做完数学题总会和别人对答案,对完之后发现不一样时,小编的第一反应并不是检验自己的答案,而是再继续询问第三、第四个人的答案,如果其他三个人的答案相同,往往会将自己的答案改成与他们相同的答案。你是否也是如此呢?

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所罗门·阿施(SolomonAsch)博士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了一系列闻名于世的实验室实验。

其中一个实验就是类似“对答案”这一问题

卡片乙上只有一条直线与卡片甲上的直线一样,你认为是哪一条呢?

这样的问题许多5岁的小孩都能正确地回答。

但阿施博士用了点小手腕。

阿施安排了7个“同伙”一起参加实验。他们都看了这些线段,并且在真正的参与者之前给出了回答。but,有时候这些研究助手故意给出了错误的答案。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令阿施博士感到震惊。

4个参与者中的3个,在进行了认真思考之后,至少有一次赞同了研究助手给出的错误答案。

其中一人甚至在实验中有一半的次数从众。

那么到底是什么强大的“邪术”让流言肆虐,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做各种小动作,让我们对自己的选择失去信心?

哈哈~接下来就是小编普及的时刻啦!

专业名词继续“上岗”!

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莫顿·多伊奇和哈罗德·杰勒德把引发从众心理的因素命名为规范性社会影响(规范影响)和信息性社会影响(信息影响)。

Think

考考你

了解了这两个专业名词后,

你是否对上述几个例子有了新的认识?

上面的现象分别是由哪种因素造成的?

抓住关键词,仔细做区别!

下面的总结告诉你答案!

小编有话说:

人类作为群居动物,有从众心理是很正常的。但从众心理毕竟是感性的,往往是一种“直觉”或“潜意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仔细思考,特别是对待信息性社会影响下的从众心理时,我们要努力做到多问,多思考,不能随意被他人观点左右,要理性对待各种事物。

好啦,

今天小编的心理学知识就普及到这里,

有什么不懂得地方都可以留言哦~

更多精彩请持续

1
查看完整版本: 看完这篇推送,你就是有个性的人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