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深度对话文本,让点拨撬动课堂深度
----跟着名师学上课之《变色龙》教学(一)邹平市魏桥实验学校刘艳红《变色龙》写于俄国黑暗的十九世纪八十年代(1884年)。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为报复民意*的暗杀活动,变本加厉地推行反动高压*策,狂叫“要让全俄国冻结起来!”秘密警察和特务遍布全国,各级*府可以任意逮捕*治犯,这使本来就黑暗的俄国,沉入了更黑暗的地狱。本来就软弱的知识分子,面对恐怖和高压更加软弱,绝大多数陷于苦闷绝望或苟且偷安的状况,少数走向堕落和反动。资产阶级在俄国一开始出现就缺乏革命性,现在更是依靠和封建统治者妥协、勾结以求生存和发展,一些资产阶级暴发户们则是洋洋得意,飞扬跋扈。如同汪洋大海的小市民阶层则满足于眼前的温饱和安宁,继续躲在自己的安乐窝里过着庸俗麻木的生活,未觉醒的人们比比皆是。整个俄罗斯象是一片荒地,一潭死水,工人阶级的觉醒尚待经历一个艰难的历程。契诃夫清醒地观察着这一切,研究着这一切。他深深感到悲愤的是,专制独裁的高压*策使一些人变得比以往更粗野,更贪婪,更冷酷,而更多的人则变得更愚昧,也更奴性十足。契诃夫比其他同时代的作家的高明深刻之处在于,他不仅认识到高压*策必定产生出更多的大大小小的走狗──如奥警官之流,而且还进一步认识到,即使是那些无职无权的平头百姓、那些屈膝受辱的人,骨子里也包含着欺压别人的病*。可不是吗?独眼*在奥警官面前揭发赫留金,众人嘲笑赫留金,而赫留金自己呢,他在奥警官面前得意地表白“我的兄弟就在当宪兵”。自己的亲属里有跟专制*权挂得上勾的,该是他多大的荣耀啊!契诃夫对他所处的那个社会的病苦的揭露,真算是入木三分了。按照“解读内涵三层次方法”。小说第一层的显性内容是警官奥楚篾洛夫处理狗咬人案件的情节。情节极其简单,一只小狗咬了首饰匠赫留金,警官奥楚篾洛夫负责处理此事,原本很简单的案子却因为小狗可能是将*家的而显得复杂起来。这一层学生能一望而知,对于一望而知的内容,教师不必用时太多,只要稍加引导,让学生说出即可。这一层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二层隐性意脉是警官奥楚篾洛夫的“变”。契诃夫没有在情节的延缓及时空分配上多费心思,而是只抓住了一个点“变”,即根据狗主人的身份不同,警官奥楚篾洛夫态度不同。“到底是不是将*家的狗?”,围绕这个问题,文中警官奥楚篾洛夫的态度反复变了五次。第一次这似乎是席加洛夫将*家的;第二次这条狗不是将*家的;第三次也许它就是将*家的,没错是将*家的;第四次我们那儿从来没有过这样的狗;第五次可这是将*的哥哥的狗。这五次反复无常的“变”占据了作者故事叙述中的大量篇幅。罗兰巴特认为叙述作品可以全部被切割成功能单位,有些单位是叙事作品的真正铰链,这样的铰链是核心功能,决定故事的发展与走向。《变色龙》中的“到底是不是将*家的狗?”这个问题就是核心功能单位,正是通过它的辐射使简单的故事有了丰富的蕴涵,即这个问题的不同答案直接决定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反复无常的态度,时而言词愤怒要严惩不怠,时而又怜爱有加为其开脱,其趋炎附势欺软怕硬的奴才嘴脸暴露无遗,作者的讽刺与批判也才显而易见。这一层需要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方能透过文本,读出文字背后的言外之意---讽刺与批判;第三层深层主旨是社会的“病态”以及人性的弱点“奴性”。契诃夫在《变色龙》里无论是写奥警官还是写围观者,写赫留金等人,都是为着揭示那个社会、那个时代是产生最丑恶“奴性”的源头。最高统治者实行高压和恐怖手段的目的,就是为着造成这样一种社会现象,即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他的独裁专制制度的义务卫道士,或至少成为具有压迫比自己更弱者的心理的人。契诃夫对奥楚蔑洛夫之流自然是充满着仇恨和鄙视的,然而作者写作的目的决不仅仅为着激起人们仇恨大小走狗,我想他该是有着更深的目的,即让人们用书中众多的麻木、庸俗、愚昧的角色当镜子照照周围的人,也照照自己,进而深思一番:是什么使人们的生活变得如此丑恶?是什么使人们的心灵变得如此丑恶?无论是奥楚蔑洛夫、是赫留金,还是围观的人群,都是契诃夫所创造的整个巨大的社会画廊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而他的整个画廓,也堪称为俄国社会的一面镜子,照出了“病态”的社会和“病态”的人。和鲁迅一样,伟大的作家痛揭社会病苦是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人们只有痛感社会病重,病重到已近垂危,才能思索变革社会。这一层更需要教师高超的点拨艺术。只有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才能如知道“案情”一般,抽丝剥茧,层层深入,进入文本的内核。这一层才是这堂课的终点。基于上面的文本解读,我曾经尝试着进行了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但课堂深度都没有达到我的预期。今天我读书时,竟意外寻到了一个让我越读越惊喜的《变色龙》课例(何琛老师设计)。这节课何琛老师真可谓是“点石成金”的“世外高人”。他巧用“点拨”这把“金钥匙”,开启了学生进入课文《变色龙》的探险(即讽刺)之旅。这堂旅行既刺激、新奇又让人豁然开朗,读来让人不禁拍案叫绝。让我们一起进入“探险之旅”吧。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轻松一下。同学们试着在大屏幕上出现的“狗”“猫”“鼠”之前或之后,加上两个字或一个字,使其变成一个俗语,让这些动物有一个质的飞跃,或有一个较大的变化。哪位同学先来?生:落水狗。师:“落水狗”指什么?生:狼狈的人;落魄的人;潦倒的人;失势的人;悲惨的人……师:很好。我们常说的“痛打落水狗”,就是打这种失势的人。生:三脚猫。师:你愿不愿意做“三脚猫”?为什么?生:不愿意,因为“三脚猫”是指学艺不精的人。师:刚才同学们说的“落水狗”“三脚猫”比之于“猫”和“狗”发生了什么变化?生:人物化了;由动物变成了人……师:变成了什么样的人?生:变成了不太好的人;让人不喜欢的人……师:这样看,一毛不拔的鸡是——生(齐):铁公鸡。师:还有,称霸一方的是——生:地头蛇。师:现在,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这些三字俗语用来指人,都带有——生(齐):讽刺性。评点:这个导入让人眼前一亮。何老师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狗”“猫”“鼠”“鸡”之前或之后加字的方法,初步引导学生感知“讽刺”的含义。这个导入巧妙地打通了“动物”、“人”与“讽刺”之间的通道,为后文“讽刺”的感知做了极好的铺垫。可见,课堂上,教师的“问题情境”创设多么重要。何老师这个问题情境,犹如让学生带上了“3D”眼镜,为后文品咂文本“言外之意”的“探险之旅”提供了立体神奇的“道具”。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变色龙》。这篇课文讲的是人的故事还是动物的故事?生:人的故事。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像变色龙一样的人。师:那变色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呀?生:会变色的动物。师:变色龙是蜥蜴的一种,皮肤的颜色可随着环境颜色的变化而变化。师:那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中的主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生:会变的人;善变的人;见风使舵的人;没有原则的人……师:对,那么围绕这个会变的见风使舵的人,小说《变色龙》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生:一个有趣的故事。一只小狗咬了赫留金,赫留金想要得到赔偿,警官奥楚蔑洛夫对这件事,根据小狗主人的不同进行了前后不一的多种有趣处理。评点:这个环节,教师仅用五句话就引导学生说出了他们“已知”的内容,既让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又让学生初步感受了警官奥楚篾洛夫的形象(讽刺),可谓一箭双雕。这是整节课的课堂起点。师:回答简洁明了。小狗咬人是一件发生在街头巷尾的事,是大事还是小事?生:小事。师:假如你在街上被狗咬伤了,你会怎么做?会报警吗?生:我会自己去,或医院治疗,并打狂犬疫苗。狗主人不带我去,我可能会报警。师:处理得非常好——去医院治疗,并打狂犬疫苗,甚至还会报警。同学们想一想,警察来了会怎么处理这件事?生:会医院治疗。师:也就是说,狗咬人这样一件很平常的小事,根本不用惊动警察,即便是惊动了,处理起来也不会一波三折,演变为悬念迭起的审判大戏。评点:这个小环节虽然不起眼,但它却犹如一粒小石子,起到了激起层层涟漪的效果。何老师巧妙地把文本中的案件与学生的生活打通,让学生的生活与文本发生了奇妙的链接。通过对比,学生自然会想到本文“一波三折”后的讽刺艺术。师:所以,这个故事不仅有趣,而且还——生:很滑稽;具有讽刺性。鲁迅先生说:“契诃夫是我最喜爱的作家……他的作品不只是简单的招人一笑,一读自然往往会笑,不过笑后总会剩下些什么……”师:读了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大家都觉得很好笑,但笑后剩下的应该是作品表现出的讽刺力量。今天,我们就再次走进《变色龙》,感受一下它的讽刺艺术。刚才,我们说到《变色龙》叙述的是一场审判大戏。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写出“被告”“原告”和“法官”的名字。其他同学写在稿纸上。评点:何老师不仅巧妙的把焦点放在了“讽刺”上,而且把文本中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的“狗咬人”事件转变成为了审判的案件。学生的思维顿时被激活了。师:“原告”是赫留金,“法官”是奥楚蔑洛夫,“被告”是谁?生:小狗。师:为什么不是狗的主人?狗的主人是谁?生:狗的主人是将*的哥哥。但被告是小狗更滑稽,更具有讽刺性。评点:何老师的一句“被告为什么不是狗的主人,而是小狗”,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深处----讽刺。师:将*的哥哥在课文中有名字吗?大家翻开书看看,将*的哥哥叫什么?生:乌拉吉米尔·伊凡尼奇。师:在乱糟糟的环境中,奥楚蔑洛夫为什么要呼喊出“乌拉吉米尔·伊凡尼奇”这么长的名字呢?生:奥楚蔑洛夫在一个乱糟糟的环境下,称呼将*的哥哥为“乌拉吉米尔·伊凡尼奇”。这说明将*的哥哥在奥楚蔑洛夫心中的位置——很重要。师:老师备课时特别查阅了资料,发现“乌拉吉米尔·伊凡尼奇”这个称呼中的“伊凡尼奇”是将*父亲的名字,“乌拉吉米尔”才是将*哥哥的名字,将父亲的名字和儿子的名字合在一起——儿子的在前,父亲的在后——称呼儿子,是一种对儿子非常尊重的称呼。由此可见,奥楚蔑洛夫是一个怎样的人?评点:这个环节何老师引导学生深度解读将*哥哥的名字“乌拉吉米尔·伊凡尼奇”,这个解读点很新颖、很巧妙。可见,何老师备课时,他对文本的解读非常细致,且有自己的独到发现。这个独到发现,让学生透过名字窥探到了警官奥楚蔑洛夫的灵*。由此可见,教师文本解读的高度决定了课堂的高度。生:谄谀献媚的人;趋炎附势的人;谄媚讨好的人;逢迎拍马的人;攀龙附凤的人;见风使舵的人……评点:这个环节学生对警官奥楚蔑洛夫的认识更立体,更丰满了。师:接下来,我们具体看看“法官”奥楚蔑洛夫。同学们知道他名字的真正含义吗?请看课下注释。(生读注释。)师:“奥楚蔑洛夫”在俄语中是“疯癫”的意思。由此可见,契诃夫在写“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时,是把他当“疯子”写的——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疯子”的行为,代表法律尊严和*府形象的警官,居然是个“疯子”,讽刺之情跃然纸上,讽刺之意不言而喻。契诃夫真是太擅长给人物起名了。那他会不会对“原告”赫留金手下留情呢?生:我觉得不会,虽然课文下没有注释,但我觉得“赫留金”蕴含了对金钱非常在乎的意思。师:同学们的理解有一定道理,因为文中的赫留金的确想得到一笔赔偿。但是在俄语中,“赫留金”是“猪的哼哼声”。由此可见,契诃夫也很不喜欢赫留金这个人,就像同学们不喜欢赫留金所以才觉得他的名字含有贪财的意味一样,“赫留金”这个名字也极具讽刺性。评点:何老师又抓住“奥楚蔑洛夫”和“赫留金”这两个名字背后的讽刺含义,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命名的讽刺性。这节课的最大亮点就是何老师能在文本解读的细微处下功夫,即在人物的命名上,教师引导学生解读出了深意---讽刺艺术。所以,教师备课时,经典的文本一定要在细微处反复琢磨,反复推敲。这样教师的引导作用才会发挥到极致。师:当然,奥楚蔑洛夫和赫留金这两个人物,远不止在名字的设计上具有讽刺性。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他们的外貌和语言来表现对他们的讽刺的。评点:何老师的课太有层次性了。这个环节,何老师由浅层次名字背后的讽刺意味,再引导学生去深层次的文字中品读,在“文字中走个来回”,进而进一步感受作者文字背后的讽刺魅力。下一个环节将聚焦“讽刺”之外貌描写。师:好,我们一起来看外貌描写。课文中的哪些外貌描写具有讽刺意味呢?我们首先来看赫留金。你来说一说。生:赫留金出场的时候,穿的是花布衬衫。他穿得花里胡哨的,看起来就流里流气,一点儿也不正经。师:你的这种感觉是对的,后来赫留金果然没有做什么好事。同学们再想一想,花布衬衫还有没有其他的解读呢?生:由花布衬衫还可以看出赫留金是一个爱美的人。师:你的思考很独特。那你由花布衬衫能看出讽刺性吗?生:能。赫留金想讹钱的行为,一点儿都不美,这与他的衣着打扮反差很大。评点:何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赫留金“花布衬衫”的外表美,进而认识外表美掩盖下的心灵的“丑恶”。对于“花布衬衫”的解读和引导,太令人惊喜了。由此可见,经典的文本处处显示“经典”。师:赫留金只是表面上爱美,内心却一点儿也不美,的确很有讽刺性。除“花布衬衫”外,作者还着重写了赫留金的什么?生:手指头。师:什么样的手指头?生:高举着的血淋淋的手指头。师:契诃夫说,这个血淋淋的手指头像什么?生:“一面胜利的旗帜”。师:作者为什么要用“胜利的旗帜”这样的喻体?生:因为在赫留金看来,他的想法和做法都是成功的,他“血淋淋的手指头”就是他讹钱成功的保证。师:对,“血淋淋的手指头”是赫留金用来敲诈的证据,所以他才任它鲜血直流。读到这里,同学们觉得契诃夫对“原告”赫留金持什么态度?生(七嘴八舌):厌恶;鄙视;挖苦;嘲讽……评点:赫留金是病态社会中的“病态”老百姓的代表。那“血淋淋的手指头”就是赫留金“病态”的症状。何老师通过“血淋淋的手指头”的讽刺意味,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厌恶、鄙视、挖苦、嘲讽。至此,我们的脑海中很自然地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作者用“翻白眼”的方式瞪着举着手指头的“赫留金”。经典的作品是会让人产生画面感的,这个环节真是太美妙了。师:作者不喜欢“原告”赫留金,那他会不会对“法官”奥楚蔑洛夫客气一点儿呢?大家读描写奥楚蔑洛夫外貌的语句时,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