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37.只要耕耘,总会有收获:一年教学工作总结
这是我过去初当讲师时的自我总结,岁月留痕,近日意外地发现它存留在我的文件夹里。三五好友为追寻已逝的时光,不知不觉细读起来,感慨颇多:以散文体写总结,文风随意而有突破;看似情动胸臆,内里教书育人之经验却创了新天地;那时的豪迈与执着能使文章续存。诚然,这是好友们的慰勉之词。当年的教务主任也说这份总结写得好,他们要“送上去”(一笑)今日,姑且把过去的手稿敲出来、发上来,让岁月再留痕吧!
参加教育工作已经一年了,其中的甘苦也大致领略了。如果有人问我,这一年来,你有什么体会,有什么收获?我会这样对他们说——
我们面对着的是十几岁的中学生,他们进教室像刮进一股强台风;听课时习惯插嘴;看电影时自身会成为电影中的角色……这就是中学生:对人生、对未来充满着一种朦胧的想象和强烈的追求,手里抓着一大把色彩,却不知怎样往“生活”这块画布上涂抹。因此需要引导,需要教育。而语文教师的艰辛恰恰在于,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几乎所有的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都忙碌得像蜜蜂一样,不问有无人听课,不问有无领导在场,老师的工作是一项最无法投机取巧、消极懈怠的工作。一年了,我对这点的体会尤其深刻。
教师教学,当然应该有一定的方法。经过一个学期对教学工作的熟悉之后,从第二学期开始,我有意识地在教学方法上做了一些探索。主要是针对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教散文单元时,我尝试运用“语文预习八步法”,即:1.了解作者及课文出处;2.给生字注音;3.解释新词;4.分段写段意;5.概括中心思想;6.摘录关键词并点评;7.摘录关键句、佳句并点评;8.质疑。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具有一般的检索能力、使用工具书的能力,训练阅读中的分析力、理解力和概括力;训练捕捉课文重点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思考、提问的能力。我要求学生用八步法预习课文。为掌握预习情况,我全收全改。众所周知,不提问、不思考,这是学习中的一大弊。而我们的大部分学生只满足于上课听课,听完算数,既不质疑(他们甚至连质疑是什么意思也不懂),也不问老师。针对这种现象,我特意抓第八项,要求他们将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开始只有极个别同学提问,后来我当众宣布:“这次预习我批改的原则是,凡是提了问题的,给90分。”于是提问题的同学增加了不少。
这其中,难免有些问题提得不甚合理,但有些问题却提得相当不错,充分反映出学生在预习时是经过认真思考的。比如:
为什么用井冈山竹子赞扬井冈山人民,而不直接赞扬井冈山人民(《井冈翠竹》)?
本文着重讲海水涨潮退潮时的情景,难道作者只是为了写这个吗?他还在文章里隐藏了哪些深刻含义(《听潮》)?
为什么所有的战士都有名字,只有一个战士不知道名字呢(《谁是最可爱的人》)?
为什么闻一多先生明知道特务要暗杀他时,不暂时躲避一下呢(《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等等。
在讲课时,我就把这些问题贯穿在课文分析中,有时把这些问题重新提给学生,在他们充分发表意见的前提下,我再加以补充;或在讲课时让学生当堂提问,我当堂解答。对个别同学提出的一些较特殊的问题,我则在学生的预习本上给与解答。
用这种方法教学,我必须多花很多时间和精力,为了预知学生会提什么问题,我必须深入钻研教材,看很多书;为了回答一些古怪的问题,我必须反复推敲或请教别的老师。虽然自己辛苦了些,但初步培养了学生质疑的能力,也便于自己掌握学生预习课文时的深度。学生们上我的课也较有兴趣,总是很积极地回答我的问题。有时我的解答不能令他们满意,他们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我便和他们一起讨论,从而得出比较满意的答案。我把这种教学法称为“问题教学法”。
在小说的教学中,我则采取了“专题教学法”。
在教《多收了三五斗》时,我“破天荒”地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题目:“用生活的场景来表现——简析《多收了三五斗》”。也许从来没有一个老师讲课时还安上一个大标题,我这一反常态的举动,引起学生们的议论,写下大标题时,他们不明其意,说:“老师,书上没有这一课呀。”后来他们终于明白了。在讲课时,我先把小说的三个组成部分(即人物、环境和情节)告诉他们,然后围绕大标题来讲,讲深讲透这篇小说是怎样通过生活的场景来表现主题思想的,把与之有关的问题融合在这个问题中,板书有意突出“场景”,通过对“粜米”、“上街购物”、“船头借酒消愁”三个场景的分析,即分析了人物形象,又比较了旧毡帽朋友和米行先生在说话语气上的不同,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认识到丰收成灾的社会原因,概括出主题思想。
在教《变色龙》时,我写下了“从警官的大衣说起”这样的大标题。接着说:“大家预习了课文,你们发现了没有,警官奧楚蔑洛夫有一件奇妙的*大衣,在同一时刻,这件大衣脱下又穿上,最后是裹紧了*大衣离开,为什么他一会发热,一会发冷?他在什么情况下脱大衣,什么情况下穿大衣?这一连串的问题,引来了学生们的议论纷纷:“因为他害怕”,“因为那条狗的主人变来变去”……围绕这件大衣(细节),我把警官随着狗的主人的不同而变化这种变色龙的本性通过语言给同学们描绘出来,一方面使他们认识课文为什么以变色龙为题,另方面使学生们懂得课文怎样通过鲜明生动的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这一写作特点。
讲《筑路》时,我则专门谈《筑路》中的环境描写。由于这是阅读课,我引导他们找出描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语句,弄清楚课文是怎样通过环境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的。
《杨修之死》我则专门讲“用典型事例来刻画人物性格”一点。
就这样通过几篇小说的专题教学,把小说的三个组成部分都讲清楚了,又把重点放在人物、环境这两方面。用这样的方法,使学生较容易掌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学生们也有新鲜感,程度好的同学从中学到了分析文章的一些方法。
上文曾提到语文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的问题,下面我想简单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书和育人应该紧密结合在一起。正如上文所说,我们的中学生手里抓着一大把色彩,却不知如何往生活这块画布上涂抹。对于他们,我们应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因此,我在讲课同时,尽可能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告诉他们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人。《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课文有这样两句话:“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讲课时我紧紧抓住这两句话,针对有些同学言行不一致的问题,加以引导,让他们向闻一多先生学习,做一个言行一致的人。课后,我又布置他们写一篇日记,谈自己学了这课后的感想,大多数同学都能抓住上文提到的两句话,联系自身实际剖析自己。在讲授《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时,我特意强调“这是作者为你们写的诗,希望你们珍惜时间、珍惜青春,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不愧为少男少女称号的人”。讲《筑路》时,我告诉他们,在学习上,在前进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困难,这就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强烈的进取精神,才能战胜困难,希望他们向保尔学习,把自己炼成一块钢铁,成为一个具有钢铁般意志的人。
我在耕耘着,默默耕耘着,只要有耕耘,总会有收获,那么,我收获了什么呢?
首先,我收获了爱。我学会了怎样去爱学生,怎样得到他们的爱。为了他们,我无私地奉献了我的知识,在我看来,真正的爱是不计恩怨的,是一切激怒、争吵甚至暂时的憎恨都不能抵消的,我对学生们有着一种既想保护又想教导的爱,而我相信,他们对我,必定也持有一种渴望了解与被了解的爱。我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保持着融洽而又友爱的关系。课后,他们可以问我借书,跟我交换邮票,和我说笑……
其次,我从一些领导和老师身上,学到了不少有益的工作和教学方法,这对进一步提高我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尽管我在教学上遇到不少困难,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甚至错误,但我有信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改正它。
总之,一年来我尽了最大努力完成了应该完成的工作,同时这一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我们是在学生们的心田里辛勤地耕耘,我们的果子往往不是结在校内,而是若干年后结在社会上。只要耕耘,总会有收获,我始终相信这一点。
最后,我要感谢校领导对我的关心和帮助,感谢初二3班的班主任何老师,她一直对我的工作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帮助;感谢那些在我困难之时,伸出援助的手,时时给我必要提醒的老师们。你们,才是我的老师。
(/6/12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林海看世态赞一赞扣心弦赏一赏琴音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