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题型
二种方法
三板斧
四条线
五六七问
八九分
十分简单
这道题得八九分确实不难,但是得更高的分数还是需要对工艺流程有一些深层次的思考!工艺流程题可以说是三道大题中最为固化的一道了。因为在网络上没有三板斧、四线法之类的大招解决实验大题和原理大题,唯有多做题,提升自己实力,巩固基础知识才能沉着应对实验和原理。
不过工艺流程大题就不用了,因为我们都知道要考什么了,有了三板斧(预处理,分离与除杂,产品获得),四线法(试剂线,杂质线,操作线,产品线)你会发现解决高考真题那是相当的给力,有一种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的赶脚!简直不能再舒服了~
比如
年全国III卷
这道真题在网上已经被玩坏了,可以说是固化的典范了!对知识进行了灰常规范的考查,得分率也是极高的!所有的套路基本上老师都能强调到位!沉着应对问题不大。
不过……
教育部刚发了一个文件
是这样说的
河北省
也有发类似的文件
总结的越多
固化的越严重
改革的可能性也越大
不过
大胆创新还是平稳过渡
出题人说了算
领导说了算
到底谁说的算
我不管
反正老夏说的肯定是不算的
----------------------------
如果
大胆改革
面对这样的工艺流程
哪个酸爽
三年刷题两茫茫
一改革,套路慌
三板四线,解法已不香
实验原理两道难,看工艺,泪千行
惶恐悲伤出考场,见同窗,共悲伤
如此景象,不敢想象
欲破此象,扫码看看
为了做好这一期的专题课程我还是给精心准备了几个模型预处理碳酸盐分解为啥要加碳?
(本身可以分解呀!)
为什么总是哪几种金属离子的除杂?
那些金属离子在溶液中的行为为啥会有不同呢?
钠钾离子永远都是简单离子,钒却是百变金刚,而铁铝确是变色龙,时而简单离子,时而复杂离子?
三价离子永远都是调pH除杂么?
二价离子为什么有辣么多方法消灭它们?
为什么加碳酸盐永远得不到碳酸盐沉淀?
为什么得到碳酸盐沉淀要加碳酸氢盐?
为什么不加碳酸氢钠却要加碳酸氢铵呢?
奇奇怪怪~
为什么陌生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不火了呢?
是什么方程又成了主流呢?
……
…
虽然我内心深处比较反对模型的过度总结,但是不总结模型孩子们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应对陌生的问题。那我们就把总结模型看成是对熟练思维的一个过程吧,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应对有区分度的题目,在常规题目中挤出来更多的时间面对难题,得更好的分数,展示出更好的能力!毕竟时间是最宝贵的!模型即我们掌握的规律,但规律往往依附于条件。当条件发生变化时,规律也可能随之发生改变。根据真实情境对已有规律或模型进行再认知,时而满足、时而冲突,在满足和冲突中权衡已有知识,用发展的思维去解决新的问题——老夏化学趣对模型多一些深层次的思考,有利于我们在遇到冲突的时候更好的利用熟悉的模型解决超出认知的问题!我经常给学生讲一道好题的标准是:满足认知,超出认识,回归认知!通俗的讲:你确实是使用了你熟悉的模型,并且还解决了超出你模型的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你重新认识了你所拥有的的模型,对知识的认知有一个生化的过程!我举个例子吧!浓硫酸有强氧化性,稀硫酸也有氧化性,但是强字儿丢了;浓硝酸有强氧化性,稀硝酸也有强氧化性,但是它们强的不一样;浓盐酸有还原性,稀盐酸我们熟悉的是氢离子的氧化性。为什么同样的物质,浓度不同可以表现不一样的性质呢?哎呀呀,我好像疏漏嘴了。原来物质的性质不是一层不变的,是受其他因素影响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当外界条件改变的时候要根剧反应的真实情况去分析物质体现性质特征。这就是我理解的模型认知和证据推理!在准备的过程中,我认认真真的做了三遍八省联考的试题。真的像葛*校长说的那样,本次课程主要参考了八省联考的试题和山东新高考,以及近三年的高考题!有三个方面的收获与大家分享大部分省份的自主命题,步子迈的不大,三板斧和四线法还是比较实用的,如果再有老夏本次课程加持的话,嘿嘿!(说好的广告贴)这应该算是一个好消息!江苏的命题在创新方面我个人觉得应该是走在了新高考省份的前列!题目非常的新颖,充分的做到了预防机械刷题。有一道题我必须要给大家分享一下,年全国I卷的那道工艺流程题非常符合新高考的要求!诶诶诶~怎么就突然感觉要结束了呢?作为一个广告贴已经很正经了更多精彩内容码上有课Teacherx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