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菜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无生上课最难突破的两点
TUhjnbcbe - 2022/3/30 22:50:00

“这是“白牙说”第篇原创文章。”

看过很多教师的无生上课稿子,也听过一些年轻教师或准教师的无生上课。

较为可取的有这样两点:

1.有清晰的“套路”。

相比较很多人排斥年轻教师上课的套路,我认为,对于一节课来说,套路是必须的。至少是年轻教师开始成长的第一步。

就像做饭一样,先采购,再清洗,然后切剁拍擀,最后烹煮炒炸;也像司机开车一样,先打火,在预热的过程中准备行车;同样适用于医生,做手术怎么会没有套路呢?

对于一节课来说,套路就是学生正常的学习过程。

我常对自己和老师们说,假如你不明白讲课的路子对不对,就把自己当成一个学生,想想一个学生正常的阅读顺序是什么。

对于阅读课来说,阅读的顺序就是讲课的套路。

你在读文章的时候,总会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吧?字词教学有了。你在读文章的时候,会根据情况用到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式吧?多样的阅读方式有了。你在理解文章的时候,会用上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联系生活、相互比较等阅读方法吧?阅读方法指导有了......

基于真实的学习过程,加上灵活的教学策略,就是讲课的“套路”。

问题是,眼中不能只有套路,却不懂得套路背后的意图。比如老师们都设计有“初读”,这是套路的一部分。为什么要有“初读”,能不能不要它?“初读”都有什么内容,可以不可以有不同?等等。

只有套路,没有思路,不懂意图,很容易成为一个没有逻辑关系的环节,和其它环节没有任何联系。

套路一旦僵化,离真实的学习就越来越远。

2.有“真实”的学生。

无生上课和教师说课不同。教师说课说的就是备课、讲课的流程与意图,只需要考虑生情即可,但无生上课要模拟上课,因为“无生”显得比较尴尬。

无生上课不能真的无生,眼中要有学生,心中要有学生,才能呈现较为真实的过程。

于是,老师们都会设计出很多技巧:

把评委假想成学生;把后面的凳子、黑板想象成小明、小红......这是其中一种。

某个环节的时候叫起前排的一个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对话;某个环节的时候要纠正后排一个学生的读音,让他再读一遍;某个环节的时候,让中间的一个学生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进行鼓励......这也是一种方式。

这些环节破费心机。

这些环节值得肯定是因为现实的世界里,真实的学习基本是这样。需要思考的是,是不是有这样的环节就可以称为“真实”?有这样的环节就可以被当做有“学生意识”?

这个不是很好讲,尤其是当所有人都这样做的时候,无非就是另外一种“套路”。

以上两点是较为可取的,但同时也存在问题,如何将以上两点做的更好?

对于年轻教师来说,有意识做到以上两点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想做的更科学、更合理,就需要明白两点。

一是,无论哪篇课文,都要先明确学段特点,这是真正的考虑生情。

我在指导年轻教师备课的时候(自己备课同样如此),首先要做的不是读课文,而是细化课标,将本学段的课标详细分解之后,明确字词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习作教学等的内容和评价方向后,再去阅读课文,这就是了解学段特点。

这其实就是基于标准的教学。

首先,你经常这样做,课程标准就内化到了心里,悄无声息地指导着备课、上课和听课。

其次,细化了课程标准,有利于你迅速抓住某篇课文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举个例子,你知道高段阅读很重要的是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你在备课的时候,就有了方向。

再次,比较三个学段“字词”“阅读”等内容的递进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有较为清晰的“一课一得”的意识。

二是,无论哪节课,不是把环节走完了就是一节完整的课了,而是要考虑环节的关联和过程。

关联,指的是环节内部有过程,环节之间有联系。

就像写文章一样,整节课有高低起伏的节奏,有详略得当的学习过程。每个环节内部不是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学习方法,每个环节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和紧密勾连的。

过程,指的是有扎实的教、学和评。

举个例子。

老师在无生上课中讲《变色龙》时,第一个环节是看图导入;第二个环节是初读课文,说说文章介绍了变色龙的哪几个特点;第三个环节是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外形、捕食、变色”三个方面各写了什么特点;第四个环节是回顾;第五个环节是作业。

单独看五个环节,没有什么问题。问题是,只有五个环节。每个环节里都是教师把学生的答案梳理一遍,做个板书。老师会很顺利的把几个环节说下来,而不是上下来。

这就是单纯的走套路了。

如何破除套路,体现教、学、评的扎实呢?我用于永正老师的《燕子》一课的第一个片段来做例子。

师:读了一遍课文,郑振铎笔下的燕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初读时的主问题)

生: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师:说具体一点,哪些地方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基于学生回答的评价)大家不必急于回答,再读一遍课文,体会体会。(提出学习方法)

(生聚精会神读课文)

生:燕子的外形很美,飞得很轻快,这两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生:燕子落在电线上休息,看上去像五线谱,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看,这不读懂了吗?这篇文章写得确实很美。(肯定学生的回答;整体的印象到此为止)下面仔细读读第1段,说说你脑子里浮现出来的燕子是什么样的。(从整体到具体,从全文到第一自然段)

(生自由读,指名读,然后指名说)

生: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对俊俏的翅膀,一条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

师:还没变成自己的话。------谁再说?(用自己的话说)

生:(动情地)小燕子的羽毛乌黑发亮,一对翅膀轻快漂亮,一条尾巴像把剪刀,多么活泼可爱呀!

师:说得真漂亮!你们能不能把郑振铎写的燕子画下来?我请一个同学朗读第1段,咱们一起画,怎么样?不过,读的时候,要慢一点。(先是肯定,然后用一个很巧妙的教学策略,形成了一个很扎实的教学过程)

(一生朗读,师生作画,老师板画)

师:同位的同学互相介绍一下自己画的燕子。(同位互相说)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把我画的燕子向大家介绍一下?

生:(用教鞭指着黑板上的燕子)看,这只燕子多么美!一身乌黑的羽毛光滑漂亮;一对翅膀与众不同,(师插话:的确和别的鸟的翅膀不一样。)飞起来又轻又快。尾巴像把剪刀。画得栩栩如生!

师:你说得比我画的好!(笑声)

师:大家注意没有,作者怎么没写眼睛、嘴?是疏忽了吗?(无人举手)(在学生看不见的地方,问出一个写作的妙处)

师:三年级学过一篇课文-----《翠鸟》,那一课没写翠鸟的尾巴,记得吗?是不是也是作者的疏忽?(联系之前学过的课文进行提示)

生:翠鸟的尾巴短,秃秃的,所以作者没有写。

生:燕子的嘴、眼睛的特点不像尾巴、翅膀那么突出,所以没写。

师:我看是这样。这告诉我们,描景状物,一定要抓住有特色的地方写。(对这个写作的妙处的总结)

什么是有关联?

在上面这个教学片段里,我们发现课堂先是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燕子,然后读第一自然段再次认识燕子,围绕一个问题,从整体到局部,从初读到精读,从内容到表达,这就是环节的关联。

什么是过程?

用自己的话说出对燕子的认识,并不难,但是于老师多次提醒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的更好一些;认识燕子的特点,也不难,但是,你看这个环节里先是说,然后画,接着同伴说,指名说,最后提出疑问......这就是有过程。

无生上课和有生上课形式不同,本质一样:都是为了让学生应用语言学会语言应用。

类似这样的有关联,有过程的例子在《燕子》一课里随处可见。比如这个环节:

师:还有什么问题?

生:什么是赶集?

师:请读读全句。(提醒学生,理解词语应该放在句子里)

生:(读)青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生:我在农村赶过集,就是到市场上买东西。

师:有去买的,还有去卖的,都叫赶集。------请说说赶集或到农贸市场买东西的情况,再想想赶集和春天的草、叶、花生长和开放有什么相似之处。(提示思考的方法)

生:赶集的人很多,很热闹,春天的花、草到处都是,很多,也显得很热闹。

师:古人说“红杏枝头春意闹”。春天,万花盛开,确实给人以热闹的感觉。-------赶集的人是一起到集市的吗?(话锋一转,就是真实的生活经验了)

生:赶集的人有先有后,春天的草也不是同时长出来的,花也不是一起开的。

师:同学们,我们就要这样读书,要和生活联系起来,和自己的经验、经历联系起来,这样就会理解得比较透彻。(既是读书的经验,也是思考的法宝)

如果你问我,如何在短时间内突破以上两点,做的更加扎实有效?

多读课例,进行分析与学习。

与白牙一起说

1
查看完整版本: 无生上课最难突破的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