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好课是怎样炼成的
宜昌市教科院李祖贵
本文发表于《中学语文》年10月刊
近二十年来,宜昌市语文教研工作始终以课题研究为推手,以课堂教学为抓手,两手并重,互为助力,为广大基层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平台。如果说“课内外衔接语文教学实验”课题研究主要解决了语文是什么的问题,“与经典同行,为生命奠基”课题研究主要解决了语文教什么的问题,那么,当下正在大力推进的“初中语文整体教学改革”旨在解决语文怎么教的问题。
许多人从事了一辈子的教学工作,其实不过一直在作业堆里打滚,在考试卷里觅食,既没有享受到职业的幸福与尊严,更没有触摸到学科的要义与真谛,在这种现实背景下,我们该如何为自己的人生找到幸福之源,为自己的心灵找到栖身之所,为自己的事业找到立足之根?无数的事实已经证明:一堂好课不仅是每一个职业教师的从教之基,更是每一位优秀教师的立教之本。任何优秀的老师都是一堂堂好课磨砺出来的,任何优异的成绩都是一堂堂好课积淀而来的。不能以课堂来成就自我,不能以课堂来吸引学生,不能以课堂来创造奇迹的老师就不能算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师,更不可能成长为一位优秀教师。
一堂好课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无论是功成名就的语文大家,还是初为人师的教坛新秀,往往是既明白又糊涂。说没有标准,但每到竞赛、评比、检查的时候,各种课堂评价标准却又不厌其烦。说有标准,但在实际工作中,每当我们真要按这些标准来组织教学的时候,却又常常感到无所适从。正所谓乍听起来,蛮有道理,细究起来,毫无头绪。
其实,评价一堂课就像阅读一篇文章一样,可以切入的角度非常之多。近一二十多年来,我曾先后写过一系列有关课堂教学的文章。如:《青年优质课八大通病》,《三只眼睛看课堂》,《如何让语文课上的既有温度又有深度》,《上好课如烹小鲜》等。提出过许多简单明了的课堂评价标准。如最早提出的“大”“深”“快”“活”四字诀:即知识容量要大,思维层次要深,节奏推进要快,课堂气氛要活。后来又提出过一个三层次的评价标准:即第一个层次是要坐得下来;第二个层次是要觉得有趣;第三个层次是要感到受益。所谓“坐得下来”,就是要符合基本的教学常识和教学规律;所谓“觉得有趣”,就是要体现一定的教学技巧和教学智慧;所谓“感到受益”,就是要有多维的教学目标和适宜的教学深度。近年来,我强调最多的课堂评价标准是涉及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六个“要”:即从内容层面讲,第一要有语言训练,第二要有情感体验,第三要有精神启迪。从方法层面讲,第一要唤醒作者文本,第二要放飞学者文本,第三要确立教者文本。这些评价标准不断变化和完善的过程,实际上也代表着我们对课堂教学的认知不断趋于全面、深入、准确的过程。
我手头有一本新书——《从此岸到彼岸》,这是长江文艺出版社为我市专门出版的一本“初中语文经典教学案例”,正如我在这本书的后记中所写到的一样:“近二十年的课程改革,对宜昌语文教学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不仅有教育观念上的新旧碰撞,更有教学行为上的蝶变前行,回溯过往,如果说考试评价是挂在枝头的硕果,那么,课堂教学则是埋于地下的块茎。二十年是个不短的时间,经过不断的收集整理,反复遴选,就像从泥土里发掘山药和土豆一样,终于积攒起这30个富有代表性的课例,这些课例既彰显着鲜明的个性色彩,又散发着浓厚的时代气息。这是一部宜昌语文教师的成长史,也是一部宜昌语文教育的创业史,它记录了每一位执教者夙兴夜寐、殚精竭虑、苦心孤诣的追梦岁月,更记录了宜昌语文人问道杏坛,渡尽劫波,从此岸到彼岸的涅槃过程,作为宜昌语文团队中的特殊一员,本人参与过其中许多课例的创意设计,并且生生见证了无数老师孕育一堂优课的心路历程。见字若面,并不如烟。”所以,今天我再一次来讲“一堂好课是怎样炼成的”话题,既不做过深的理论阐释,也不做过新的标准定位,仅从这本书中或书外的一些经典教学案例出发来做一点归因分析,以更直观的方式来回顾一下一堂好课是怎样炼成的。以便老师们来集中感受一下名优课堂的魅力。
一
一堂好课必须始终围绕课文主旨的发掘而展开
作者写一篇文章,读者读一篇文章,教师教一篇文章的终极目的,都是想通过一篇文章传达或获取某种思想观念、人生哲理、价值标准、生活情趣。这些思想观念、人生哲理、价值标准、生活情趣其实就是文章的精髓与*魄,任何人讲任何一篇课文,其所有方法、过程和内容的设计都必须围绕文章主旨的发掘而展开。但许多文章的主旨并非一目了然,或一成不变的。不仅需要字斟句酌的揣摩,由表及里的追问,还需要抽丝剥笋的剖析,旁征博引的佐证。这种发现、认知、体悟主旨的过程,就是课堂展开的过程,就是师生对话的过程,就是教学深入的过程。
《吆喝》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俗文化”中的第三篇文章。王皓老师执教的《吆喝》,通过“三读”“三赏”的方式以读为线,层层剥笋——从街头吆喝到声乐艺术,从生存状态到精神境界,上出了前所未有的深度(一读:体会吆喝的声乐艺术;二读:体察吆喝人的生存状态;三读:体味吆喝人的人生境界)。正是源于这样的深度,教者才能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