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菜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道德经第22章圣人抱一
TUhjnbcbe - 2022/4/1 20:33:00

《道德经》第22章圣人抱一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①。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②,故有功;不自矜(jīn)⑨,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④。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①式:这里可以理解为法则。

②伐:夸耀。

③矜(jīn):自高自大的意思。

④莫:没有谁。

委曲反而能得到保全,屈就反而能得到伸展,低洼反而能得到充盈,破旧反而能生新,少取反而能多得,贪多反而会产生迷惑。因此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治理天下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而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是非彰明;不自吹自擂,反而能功勋卓著;不自高自大,反而能长久。正因为善于谦让不与世人相争,所以天下反而没有谁能与之争高低。古人所说的“曲则全”等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是实实在在能够达到的。

老子用连续的六句话“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来表达了以退为进、不争而争的处世方式。一味求强、求盈,只会导致失败。

在本章中,老子论述的重点在于“不争”。在老子看来,不争符合“道”的本质,炫耀、贪婪、争强好胜之人违反了道,所以注定会落得不幸的下场。

老子在开篇说道:“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尽管这六个短语分别指代六种完全不同的事物,但它们反映了一个共同道理,那就是“委曲求全”。这对于人类而言,是一种谦逊的生活态度。对于除人以外的诸多生物而言,委曲求全实能保全性命,以免受外来的伤害,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其界定为一种寻求自保的大智慧。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反映了任何事物都存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本章则再次反映了老子的辩证思想,老子用“曲与全,枉与直,洼与盈,敝与新,少与得,多与惑”来阐述道顺其自然的理论。如“洼与盈”,“洼”就如同一只空杯,“盈”就如盛满水的杯子,也只有空杯子才能容纳更多的水。可普通人看问题却很片面,要么看不到深层内容,要么看不到相反的一面。可是圣人却能遵循和运用道,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即便是在人类之外的生物圈中,仍存在着环环相扣的食物链,各种生物为了生存,不得不施展自己的生存技巧。比如变色龙,它是一种“善变”的树栖爬行类动物,它的皮肤会随着背景、温度的变化而改变,这主要是为了保护自己免遭袭击,使自己生存下来。为了逃避天敌的侵犯和接近自己的猎物,有些爬行动物常在人们不经意间改变身体颜色,然后使自己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这种生理变化,既有利于隐藏自己,又有利于捕捉猎物。因此,在自然界中,其是当之无愧的“伪装高手”。又如蛇,蛇是一种最柔软的动物,正因为它柔软,所以它才可以任意改变自己的形状,可以躲避敌人的进攻,并自由前行而不受外界环境的阻挠。假如蛇像木棒一样坚硬,它还能自由前行吗?这听起来觉得可笑,但问题的根源在于它违背常理,即我们所说的“大道”。大道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能为人类所感知,“德”是“道”的体现,它体现了道的无行无为。

我们经常用腊梅的孤傲和柳树的温顺来形容完全不同的处世风格,腊梅不畏惧严寒,傲然挺立,任凭外界冰霜的狂虐而悄然争艳。而柳树不同,它随风舞动,姿态妩媚。迥异的“个性”就必然造就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命运:正因为腊梅坚挺,所以稍微碰到它,它的花瓣就会脱落;而柳树左右摇摆,即使碰到它,也不会受损,反而得到了“杨柳依依”的美名。

老子的委曲求全之道,在为人处世上能释放出巨大能量。他告诉我们:做人过于清高,必然招人嫉妒打击;为人过于强势霸道,必然树敌过多而不能长久;待人过于严苛必然被人孤立。而保持低调,委曲求全,不但能够避害,还能趋利。这才是高明者的选择。而得道之人最明白这个道理,他们永远都会处在曲和枉的境界里。没有了概念和分别,也就没有了矛盾,没有了矛盾也就没有了痛苦,没有了痛苦也就自在无为,和大道同步了。得道之人的眼里没有自己,自然也就没有别人或他物,所以没有任何东西遮蔽,自然会清澈明亮,也就什么都能看得见了;圣人没有等级观念,自然也没有善恶是非的标准,自己没有对错,别人也无所谓善恶了,他们不自夸,也不损人,自然会得到别人的赞扬、拥护和爱戴。他们对于自己的成绩从不夸耀,心中没有功过的概念,自然也就不会骄傲。可是常人则不同,有点成绩就沾沾自喜,恨不得让天下人都知道;也许刚开始别人还能容忍,可是炫耀的次数多了,就会导致别人的厌倦,不但无法得到别人的认同和称赞,反而会招来讽刺和挖苦,这就得不偿失了。

圣人没有分别心,对待所有的事物都持一样的态度,不会另眼相看,也无所谓名利,一切都是顺应自然,淡然而宁静。他们不会与人争夺,而是始终和大道一体、万物皆源于大道,和大道同体的人岂不是拥有了宇宙万物,还有什么可争夺呢?得道之人不与人争,也就没有得;没有得,也就没有失。没有得失也就无所谓患得患失,没有患得患失也就没有痛苦的折磨。没有痛苦是美好的人生境界,这是不与人争的美好体验。因此,委曲求全是聪明的处事方略,这是解悟大道之人的不俗行为,也可以说是真正的“大德”,也只有这样的人,心境不但平静,而且人生还会释放出更大的光华,因为他把所有的付出都看作是一种自然现象,因而不会有“亏”的概念,一旦达到这样的境界,就真的是和大道融为了一体。

王弼《道德经注》

自然之道,亦犹树也。转多转远其根,转少转得其本。多则远其真,故曰“惑”也。少则得其本,故曰“得”也。一,少之极也。式,犹则之也。

自然的规律,也像树一样。枝杈越多越远离它的根,枝杈越少树干越粗壮。做的越多、求的越多,就像树的枝杈越多,就越远离真正的根本,所以称为迷惑。少欲、少作为则能求得根本,所以能有收获。一,是少得不能再少了。式,是用来遵行的规则。

苏辙《老子解》

圣人动必循理,理之所在,或直或曲,要于通而已。通故与物不迕,不迕故全也。直而非理则非直也,循理虽枉,而天下之至直也。众之所归者下也,虽欲不盈,不可得矣。昭昭、察察,非道也;闷闷若将敝矣,而日新之所自出也。道一而已,得一则无不得矣。多学而无以一之,则惑矣。

圣人行动必然遵循道的规律,合理的可能是直的,可能是弯的,只要能够合理地达到目的即可。合理地达到目的是与事物不存在矛盾的,所以能保全事物。直而不合道理就不是真正的直,按原理行事虽然有时候看起来麻烦、绕路,其实却是天底下最直接、最有效率的途径。众物都循重力向低处移动,低洼的地方想不满都不行。昭昭、察察的样子是不合道的;闷闷的状态就像是陈旧的事物,新的事物即将从此诞生。道是高度概括的,得到了道,别的事物没有弄不懂、得不到的。学得多而无法将其统一起来,就会困惑。

抱一者,复性者也。盖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皆抱一之余也,故以抱一终之。目不自见故能见物,镜不自照故能照物。如使自见自照,则自为之不暇,而何暇及物哉!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皆不争之余也,故以不争终之。

守道的人,是恢复本性的人。委曲反能保全,弯转反能直接到达,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而才有生新的空间,少取反能多得,拥有的多了反而迷惑,都是道的具体表现,所以以抱一作结束。眼睛看不到自己,所以能看见东西;镜子照不见自己,所以能映照物象。如果让眼睛看见自己、镜子照见自己,则它们忙着为自己服务,哪里顾得上别的东西呢?不自我表现、不自以为是、不自我夸耀、不自我过分看重自己,都是不争的具体表现,所以以不争做结束。

世以直为是,以曲为非,将循理而行于世,则有不免于曲者矣。故终篇复言之,曰此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夫所谓全者,非独全身也,内以全身,外以全物,物我兼全,而复于性,则其为直也大矣。

世人觉得实事求是是对的,委曲求全是错的,而依循自然规律在世上做事,难免委曲求全的时候。所以最后老子又讲了一次,古人所说委曲可以保全的道理,怎么会是空话呢?实在是完全真实的。这里所说的“全”,并不只指保全自身,内保全自己,外保全万物,物我都得到保全而得以恢复本性,这是一种伟大的“直”。

普通人过于

1
查看完整版本: 道德经第22章圣人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