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定义存储这个概念刚出现时,曾引起了极大争议。现在,大多数人都已经接受了软件定义是未来的趋势这一观点。那么在软件定义之后,存储的下一步该如何走呢?宏杉科技总裁李治表示,他们正在做这样的事。
存储变革的决定因素是用户需求
什么因素在驱动存储的变革?是软件定义、云计算、超融合、闪存等这些技术因素吗?“技术并不是导致存储变革的关键,只是实现变革的工具而已。客户的需求才是决定性因素。”李治一上来就亮明了自己的观点,“那些吹嘘颠覆性技术的人,真正考虑的可能是如何更好地销售现有的产品。”
SSD取代传统机械式硬盘,将存储系统的IOPS性能提高了数倍,这难道不算是对传统存储的颠覆吗?“不算。”李治说,“在一定时间段内,闪存提升了存储的性能,降低了延迟,从技术指标上看,这似乎可以算得上是颠覆,但实际上,SSD并没有让存储发生质的变化。”
人们为什么会嫌硬盘慢?因为它不能支持现有的应用。人们又为什么疯狂追求SSD,因为它可以让新应用充分释放其价值。存储介质与应用之间像是在进行一场永不停歇的追逐赛。SSD暂时可以缓解当前硬盘性能不足的尴尬,但是三五年之后,当更新的应用出来后,SSD的性能优势可能会荡然无存。SSD会不会成为新的存储性能的瓶颈?
软件定义存储难道不算是对传统以硬件为核心的存储的颠覆吗?“不是。”李治说,“一个存储公司中,大约90%的开发人员都是从事软件开发的。存储硬件平台早就是x86架构的。软件定义存储中的‘定义’二字容易让人产生歧义。如果硬件的性能无限高、成本无限低,才谈得上软件定义,但现有的硬件平台符合这一标准吗?”
李治认为,今天人们之所以强调软件定义,是因为过去这些年硬件发展得太快,而软件的能力不足,所以现在软件开始“恶补”。软件与硬件之间是互补的关系,而不是谁来定义谁。软件定义也只是实现存储变革的工具和手段,而不是决定性因素。
超融合难道不算是对传统存储架构和应用模式的颠覆吗?“不是。”李治说,“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努力,人们终于将计算、存储、网络和应用各个层次分割清楚,不同层面的软件都有专业的厂商在做。一个超融合又想将这些不同层次的软件融合在一起,试问哪一个厂商有这样的能力,可以为用户交付一个庞大、复杂而又高质量的软件系统?只有一种情况——单一无限大的业务模式才适用所谓的超融合。”
李治表示,宏杉科技绝对不会碰超融合,也不会进入自己不擅长的软件技术领域。
最初,存储只是服务器中的几块硬盘而已。之后,存储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存在。现在,为什么又有那么多人致力于实现服务器与存储的融合?服务器与存储的分分合合到底意味着什么?
“说到底,存储只是解决了两个问题:一,如何保证数据存储后不丢失,二,想存就存,想取就取。这两件事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非常困难。”李治表示,“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用户的需求又存在差异,但都离不开性能、可靠性和成本三个核心问题。推动存储变革的决定因素是用户的需求,而不是技术本身。”
存储资源池化
也许谁都不能预测10年后存储的变化,但是存储资源池化这件事是必须要做的。传统存储阵列之所以被有些人诟病,是因为它的封闭性导致不能轻松实现横向扩展。李治认为:“传统存储阵列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厂商各自为*,才造成了存储架构的封闭,而不是因为它不是由软件定义的。若想实现资源池化,只要让传统存储阵列变得开放即可。”
今天,很多人言必称互联网架构、分布式存储,将分布式存储与传统存储阵列对立起来。其实,分布式存储与传统存储架构是可以融合的。宏杉科技正在做两者的融合。“现实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某省会城市的一个客户进行了一次分布式存储的招标,结果参与招标的存储产品的价格从50万元到万元不等,鱼龙混杂,客户很难进行选择。”李治介绍说,“传统存储比较成熟,产品定位比较清楚,针对不同的应用需求,有不同配置、不同价格的产品与之对应。”
其实,很多用户对分布式存储并不了解,却盲目跟风,在招标时甚至连基本的技术参数和产品规格都很难列出。分布式存储这个市场刚刚兴起,在产品的使用、管理和维护等方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BAT厂商虽然普遍采用了分布式存储,但是其他行业的客户很难照搬BAT厂商的成功经验,因为需求大不相同。
李治能够肯定的一点是,存储资源池化一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池化的过程中,闪存会扮演重要的角色,也会借鉴软件定义的某些技术思路。但是,用户最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