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菜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织得锦绣更添花初中生记叙文语言形象化策
TUhjnbcbe - 2022/4/16 15:08:00

初中生的作文主要是记叙文。而一篇高质量的记叙文,应该做到“文质兼美”。老舍说:“我们最好的思想、最深厚的感情,只能被最美妙的语言表达出来。若是表达不出,谁能知道那思想与感情怎样好呢?”

那么,怎样把记叙文写得更加生动形象呢?主要方法有四种:恰当描写、锤炼语言、修辞润饰、塑造典型。

01

恰当描写

Law

学生作文有一种通病:语言平铺直叙,缺乏形象感。

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细致生动的描写。描写是语言形象化的主要手段,如果在叙事时能适当穿插一些绘声绘色的描写,文章的语言就会生动起来。

(一)把人写“活”

写记叙文,重点是把人写好。而写人的关键,是要抓住人物的特征,通过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人物的个性,写出人物的精神。

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段这样描写:

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这段描写字数不多,却非常生动。“微笑”是神态描写,表现了老师对朗诵的喜爱。“总是”表明老师喜爱朗诵的程度,不是一般的喜欢,简直是痴迷。“仰”“摇”“拗”动作描写,表现了老师朗读时那一本正经,摇头晃脑,迂腐可笑的样子,非常生动。

又如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前两句是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和痛苦生活。长期受烟火熏烤使皮肤变色,终日扒摸木炭把十指沾黑,“两鬓苍苍”则表现了卖炭翁的凄楚和衰老。这样拼死拼活的苦干,只不过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挣点钱勉强度日。“可怜身上衣正单”,表现卖炭翁的困苦生活。“心忧炭贱愿天寒”,是更深入一层的心理刻画。这两句诗深刻地表现了他对“卖炭得钱”的殷切期望,反映了他十分悲惨的生活境遇。

(二)借景抒情

恰当的环境描写,可以起到再现生活情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或暗示人物命运等作用,把作者的思想情感以更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

例如陆定一《老山界》中有这样一段环境描写: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这是自然环境描写。红*战士手中的火把随山路蜿蜒延伸,排成许多“之”字形,又与满天星斗相连接,实在壮观。这段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老山界山势的陡峭,也烘托出红*战士面对困难时的乐观、顽强。

再如契诃夫《变色龙》这样描写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社会:

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这是社会环境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社会环境的冷清、萧条,同时也为下文描写警官处理狗咬人案件时态度的变化无常做足了铺垫。

叙事作品中的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作品主题起辅助作用。写记叙文时适当穿插环境描写,意义很大。但不可多写,以免喧宾夺主。

01

锤炼语言

Law

法国作家福楼拜在指导学生莫泊桑写作时说过:“你所要说的事物,都只有一个词来表达,只有一个动词来表示它的行动,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因此就应该去寻找,直到发现这个词,这个动词和这个形容词,而决不应满足于‘差不多’……”这段话对我们同样适用。

例如吴敬梓《儒林外史》中描写胡屠户所选用的动词:

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口里说道……

“攥”“舒”“缩”“揣”这四个细节是特写镜头,生动地写出胡屠户见财心喜而又假意推让的心理变化,讽刺意味十足。

又如学生小陈的习作《咸味》中这样描写家乡萝卜条的味道:

我母亲腌制的萝卜条是一绝,那是一条条脆脆的萝卜条放在坛子里泡着,要吃时便盛出一小碟,配上一锅红心番薯粥,一家人咬得咔嚓咔嚓响,让人欲罢不能。

“咔嚓咔嚓”是拟声词,写出了咬萝卜条时发出的声响,照应了前文的“脆脆的”,生动地表现了萝卜条的酥脆可口,流露出对家乡的喜爱与自豪之情。

可见,精妙的词语总是言简意丰,使人回味无穷。所以,我们要学会咬文嚼字,锤炼语言。

01

修辞润饰

Law

亚里士多德说:“语言的生动性是来自使用比拟的隐喻和描绘的能力。”善于运用修辞,能使语言更直观、更形象,能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例如鲁迅《藤野先生》开头对清国留学生这样描述:

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作者运用了比喻、夸张、反语等修辞手法,把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现的淋漓尽致,富有嘲讽意味。

再如鲁彦在《听潮》中这样描写退潮的声音:

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作者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把退潮的声音描写得非常美妙,富有诗意。

01

塑造典型

Law

典型形象的塑造永远是文学作品创作中的中心课题。成功的典型形象,有着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契诃夫笔下的变色龙,一个个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形象,感染和教育了一代代学子。

典型形象的塑造,需要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集中、提炼、加工和再创造。也许是生活中的一个片断、一个镜头、一席对话,却可以加以想象,扩充成完整的事件;也许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却可以放到我的生活中去抒写;也许是不同的人经历的事,却可以综合到一个人身上来表现。这个过程,就是典型化的常用手段——“虚构”。

例如:学生小蝉的习作《一堂特别的语文课》就运用典型化的方法较为成功地塑造了老师的形象:

他个子不高,戴着一副近视眼镜,看上去文质彬彬。然而,他的朗诵,却好似长江大河一般,翻腾,汹涌,实在令人难以想象那声音是从他那矮小的身躯中迸发出来的。李尔王的孤独、悲愤,全都由他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上下翻飞的双手,掀起滔天巨浪,那是李尔王在荒原中对风暴的召唤;时伸时缩的双腿,翻滚燃烧的洪流,那是荒原上咆哮的浪尖;颦蹙的双眉、怒睁的双眼,放射出闪烁的光芒,那是天边急促的闪电和沉重的响雷!

这段文字描写的是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的深情诵读表演——莎士比亚的戏剧《李尔王》中第五幕“荒原”片段。小作者运用工笔细描的方法,把老师朗诵的情景与戏剧的剧情结合起来,成功塑造老师的形象,富有气势和感染力。

总之,记叙文的语言应该是生动形象的。我们要学会把语言当做画笔,把事物生动地描绘出来;把语言当做雕刻刀,把人物形象立体地雕刻出来;甚至把语言当做录像枪,把生活情景充分地表现出来,使记叙文更真实地反映生活、更深刻地表达思想。

(本文发表于《新课程研究(作文教学)》,有修改)

欢迎扫码,

1
查看完整版本: 织得锦绣更添花初中生记叙文语言形象化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