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菜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脂砚斋说绛珠就是血泪,绛珠草的意象出处在
TUhjnbcbe - 2022/5/14 13:49:00
白癜风初期症状表现 http://pf.39.net/bdfyy/dbfzl/141203/4529032.html

《红楼梦》被誉为小说界百科全书,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其中运用了许多历史典故和文学意象。

《红楼梦》批书人脂砚斋曾提示:

林黛玉这个主要人物的塑造,必然有着浓厚的文学基础。

林黛玉是“草木之人”,她的代表色是青色。作者把她的前世设定为绛珠草,这样的文学意象有没有出处呢?肯定是有的。

我们应该到哪里去寻找这个文学意象的寓意呢?

《乐府杂稿》

第四十五回林黛玉看《乐府杂稿》有感而发,作了一首《代别离》叫作《秋窗风雨夕》。

据相关考证,历史上并没有《乐府杂稿》这部书,但这部书的源头肯定是《乐府诗集》。

查百度可知,《乐府诗集》中有《杂曲歌辞》,其中第七十二卷《杂曲歌辞十二》中都是关于离别的曲目,比如古别离、长别离、远别离、新别离、暗别离、潜别离等。

黛玉的《秋窗风雨夕》是《代别离》,和这些曲目很一致。

西方灵河岸三生石和绛珠草的故事,是《红楼梦》中独有的原创。要解析出其寓意,就要找到作者构思的文化根源。

“河畔草”的意象可以溯源到《乐府诗集》中的《饮马长城窟行》。

《饮马长城窟行》这首词如下: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其中意何如?

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饮马长城窟行》中的“青青河畔草”,符合绛珠“河畔草”的意象,而林黛玉的代表色是青色,所以,林黛玉绛珠草的形象来源于这句“青青河畔草”。

《饮马长城窟行》描写了一位战乱按时期思妇的形象,战争频仍、时局动荡造成家人离散,互通音信都很困难。

“青青河畔草”是一种比兴的手法,以河边青草的绵延不断,比喻思念的绵长。

芳草在古代文学意象中,象征着离别后的思念之情。比如王维的“芳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崔颢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王铚的“到底多情是芳草,长随离恨遍天涯”;杨冠卿的“绿怨红愁春不管,天涯芳草人肠断”等诗,都借用了芳草的离别意象,书写离愁别绪。

林黛玉仿照乐府诗创作的《秋窗风雨夕》恰恰表达的也是离情之苦。黛玉在时空上和父母相离;在心灵上,和宝玉阻隔。

“西方灵河岸上绛珠草”这个意象来自《乐府诗集》的“青青河畔草”,象征着战乱时期的离愁别恨。

作者借助这个典故,用暗笔勾画了《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是战乱时期,这和书中反复强调的“末世”相统一。

“青青河畔草”寄托着战乱中离别夫妻之间的思念之情,“绛珠草”中的情感更加悲伤痛苦。

《红楼梦》原著中进一步使用了“潇湘”的典故来强化林黛玉“绛珠草”的形象。

潇湘馆内潇湘妃子

林黛玉在大观园中的住所称为“潇湘馆”,她选择那里是因为“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

第三十八回开诗社时,探春为她取了“潇湘妃子”作号。理由是:

“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

据西汉刘向的《列女传》和西晋张华《博物志》等笔记小说记载,舜南巡途中死于湖南南部的九嶷山,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听说,追到湘江一代寻找舜。

她们悲啼挥泪,洒竹成斑,后来二女投湘江而死。“潇湘”这个典故的运用,进一步深化了林黛玉因为离别之痛而哭泣的命运。

可巧的是,唐朝李白有一首《远别离》诗,其中运用了“潇湘”这个典故。这首诗如下:

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

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

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啸雨。

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

尧舜当之亦禅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

或云:尧幽囚,舜野死。

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

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

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

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意思是“帝王失掉了贤臣,犹如龙变成鱼;奸臣窃取了大权,就像老鼠变成猛虎。”

“尧幽囚”,传说尧因德衰,曾被舜关押,父子不得相见。“舜野死”,传说舜巡视时死在苍梧。

李白借用古代传说,暗示当时朝廷权柄下移,藩镇割据,唐王朝有覆灭的危险。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带着杨贵妃等人西逃到四川。为了避讳,当时用“西巡”描述唐玄宗逃跑。

林黛玉这位“潇湘妃子”,以《代别离》的格调,写了一首《秋窗风雨夕》,这个情节中的故事可以用李白的这首《远别离》作补充。

“潇湘”的典故说的是帝妃之间的故事,林黛玉被称为“潇湘妃子”,她的真实身份不言而喻。

李白提到的“尧幽囚”“舜野死”,预示了唐王朝的倾颓覆灭。

《红楼梦》全书设置的历史背景是“末世”,“末世”指一个朝代的末期,是朝代更迭的乱世。

由于《红楼梦》中有许多难言之隐,只有借助神话故事或文学典故来譬喻类比。

李白这首《远别离》中表述了朝廷上的乱相,权臣操控朝廷,皇上遭到幽囚或逃离皇宫。

《红楼梦》中隐藏着类似的状况,作者用隐曲的方式,牵扯出这些典故。用脂砚斋的话说,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

综上所述,《红楼梦》在“青青河畔草”的基础上,构造出了“灵河岸边绛珠草”的意象。又借用潇湘的典故,强化了林黛玉的身份象征和不幸遭遇。

林黛玉影射的是一位皇室成员,她(他)在朝代更迭之际,遭遇*变。或许被幽禁,或许逃离宫外。无论哪一种遭遇,都是她生命中的重创。她“终日游离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

这株“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草”,后来要用眼泪还债,开启了她悲戚的命运。

在《红楼梦》写绛珠草处,有脂批说:

[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

封建社会时期,为了抢夺皇位,先皇或太子被人幽禁或挟持的例子屡见不鲜。

汉献帝刘协被曹操挟持二十五年之久;东晋元帝司马睿被王敦囚禁做了六年的傀儡皇帝;唐中宗李显被母亲武则天幽禁14年;晚年的唐玄宗被儿子软禁六年;唐文宗被宦官软禁六年;唐昭宗被下属幽禁三年等等。

到了清朝时期,康熙皇帝驾崩后,废太子胤礽、大阿哥胤褆、三阿哥胤祉、八阿哥胤祀、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俄、十四阿哥胤禵等都被幽禁。

总之,历史上皇帝及其宗室虽然荣耀至极,但是也危险至极,幽禁之灾对他们来讲很常见。

“绛珠草”影射的就是一位因皇位篡夺而被幽禁的皇室成员,被幽囚之后,他终日泣血涟涟。

这株“末世”之下的绛珠草,为什么设定在“西方灵河岸上”?有人认为“灵河”来源于西游记的“灵山”,归属于佛教体系。

虽然《红楼梦》以一僧一道为引线,架构了故事体系,可是贾宝玉本人是“毁僧谤道”的。贾宝玉被认为是作者的角色代表,所以“灵河”的概念是作者以佛教的名义打的幌子。

究竟“灵河”是个什么意象?请

1
查看完整版本: 脂砚斋说绛珠就是血泪,绛珠草的意象出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