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城市中学年起探索建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近几年不断听课评课赛课,总是在思索“生命教育”该如何与各学科相融合,力求找到一条“生命教育”落地的道路。年3月11日,我很激动的带着晓慧、曹倩、佐晨、何瑶、莎莎参加了江西“生命语文”课例观摩暨理论研讨活动。下面谈谈听课和研讨后对于“生命语文”的思考与收获:
生命教育的内涵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传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因此生命教育的内涵可以理解为:生命与生命的交流过程。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与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直接反映教育的理念。
“生命语文”的课堂教学价值追求
年叶澜教授在《教育研究》第九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的文章,针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提出“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所以,我个人理解“生命语文”的课堂教学价值追求应是情智并生、德能共长。
首先,今天非常高兴的看到婺源朱子中学洪文明老师、奉新四中张妍老师、赣县四中朱艳玲老师非常好的做到教师的角色转变,他们成为了知识的研究者,学生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三位老师注重核心素养的落实,使得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的工具。例如朱艳玲老师带着我们观看客家舞龙民俗走进安塞腰鼓的民俗,还有张妍老师在上《石壕吏》时努力创设“沉重”的情境,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即使有学生朗读时在笑,但是张妍老师仍然在小小声温馨提示好几遍“不要笑哦!”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这样写到“亲切的交谈,如果适合于父亲用来对待儿子,他就更适合于导师用来对学生”。
其次,在“生命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掌握技能的过程中,能将自己的体验与兴趣结合起来,将自己的方法、价值观与知识的获取结合起来。比如洪文明老师用还原的阅读方法解读小说人物语言、把握形象,很值得我们学习。
一直在路上
下面就三堂课谈一些个人建议:
首先,第一堂课是婺源朱子中学洪文明老师上的《变色龙》,他是当今老师中稀有的男语文老师,让人眼前一亮。《变色龙》该教什么,怎样教,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我曾经在研究该课15篇教学案例的过程中,发现绝大部分教师对《变色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