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骑着摩托车,
手上不能拿着手机,
不方便也不安全,
我们可以把这个织物集成到你的衣服上,
也可以贴在你的衣袖上,
它就可以起到导航的作用。”
“一些特殊的人群不能说话,但是他有脑电波,可以把脑电波采集下来,实时显示在他的衣服上。对于这个人来说,他想说的话很快就显示出来,比说话还要快,对方可以马上看到,这样就实现了实时沟通和交流。”
这样像《三体》中的科幻场景正是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主任彭慧胜的研发成果。
从年开始
彭慧胜带领团队历经十多年努力
研制出变色纤维器件
截止目前
彭慧胜已经做了
20多种具有不同功能的纤维器件
其中一些也已经可以规模化的制备和生产
年,彭慧胜团队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高性能纤维锂电池的规模化构建”科研成果,被审稿人评价为“储能和可穿戴技术领域的里程碑”,可谓“从0到1”的突破。并且,这一成果入选了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这位登陆Nature的中国科学家来自贫困县
早在年,一种可以随流过“身体”的电流变化而改变颜色的“变色龙纤维”在中国复旦大学的研究室里诞生了。当时《自然·纳米技术》上刊发了这项成果,即刻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