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菜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抑扬手法自有其道,阅读因之有趣味,写作凭
TUhjnbcbe - 2022/9/6 8:46:00

逛园林不喜欢一条大路通到底一览无余,更钟情曲径通幽,移步换景;读课文也不能一个调调挨下来,没有抑扬顿挫,人家会听得困倦会听得走神。

如此情形和道理,一说大家就懂得。

追小说乐此不疲,因为故事情节曲曲折折,人物命运起起伏伏,所以才会手不释卷;看电视看电影除了欣赏视频特效,品评人物美丑,也不会忽略故事的情节。

好故事既要符合生活的真实,又要有艺术加工带来的抑扬起伏。

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但是艺术又必须高于生活。很多荡气回肠经典之作,取材于生活还要一番精妙加工。

生活里的欲抑先扬

艺术作品中抑扬和曲折,首先有其在生活中的本来面目。且从生活谈起——

多年以前,国人把谦虚看成美德。

那时候,寒假串亲戚,长辈们总是喜欢会问成绩,问期末考的好不好?

孩子们的回答,通常总做谦虚状:不好,不太理想……

然后长辈儿会追问:到底怎么个不好?

答曰:没考上满分。

长辈又问:第几?

然后再掩饰着小小得意,答曰:第一。

如此,不但压岁钱心安理得拿到手,还能挨上一阵啧啧的称赞:这孩子蛮谦虚的,将来会有好前途……

当然故事会有另一种情形:孩子作谦虚状,长辈不继续再发问,没了自报好成绩的机会。这样哪怕是拿到了压岁钱,自家也有小小的不甘——环节没有走完,当然会有遗憾。

这样生活中的小插曲,很像文章中的抑扬的安排:先前谦虚是抑,说成绩是扬。如果只有抑没有后面的扬,就结构不完整,会让人心存遗憾的。

有抑有扬方能环节清楚结构完整,才能让人神清气爽。

虽然那时孩子们并不懂得抑扬顿挫起承转合,在道理上生活现实的场景和写文章却是相通的。

酒桌上的抑扬以及唐伯虎写诗的故事

欲扬先抑,不仅仅在孩子世界里,大人的生活中也有的。

譬如从前的酒局,一群人在酒桌上,先前都是不喝,捂着杯子百般推辞。后来渐入佳境,情到深处,不让喝不行,推杯换盏,抢着瓶子给自己斟满。这也是先抑后扬。

酒局中既然有欲扬先抑,也自然会有欲抑先扬,是什么样子的情形,有了前边的铺垫,大家是可以自己想象的。然后诸位会发现,这一抑一扬之间,居然有对比!

这就对了,语文能力或知识从来不是孤零零的存在,它们密切相连,甚至不可分割。

讲了基本的道理,又列举了现实生活的情形。

再来看一个据说是唐伯虎的故事:

某大户人家老太太庆八十大寿,摆宴席宴宾客,请唐伯虎来写诗为寿。

唐伯虎开笔写到:

八十老母不是人

围观的人都惊呆。写祝寿诗不说“寿比南山”“福如东海”,第一句就骂人!

哪想到第二句却是:

西山王母下凡尘

如此峰回路传,实属绝妙的“欲扬先抑”。原来唐大才子不是骂人,而是极高明的奉承。老太太是活神仙,捧得上了天。

众人正高兴,第三句又写完:

生的五子都是贼

这不是拉回到地上,而是掘地三尺。这唐伯虎,该揍了。

那里想他又轻松自如地写了最后一句:

偷来蟠桃献母亲

这样抑扬几番,惊险刺激,动人心魄,皆大欢喜。“欲扬先抑”的手法,这一首诗中竟运用的淋漓尽致。

如果能从这个故事中获得启发,必将有益于我们的语文学习。接下来我们就分析文学作品。

古诗里的抑扬笔法举例

先从不太容易注意到的古诗开始:

如大家熟悉的《游园不值》(南宋诗人叶绍翁):

诗人在前两句中写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写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前后两联中的情感存在着落差,前面写遗憾,后面写高兴。短短的一首诗中,可以看到情感的起伏,这种起伏的动感,其实也是欲扬先抑造成的。

再来看韩愈的《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第一句,写新春到了,却冷清寂寥,什么都没有:草不长花也不开的,让人心情压抑。“都未”一词,写出了盼望春来的急迫。第二句的“初惊”,和前句的“都未”形成对比。如此一抑一扬,故而跌宕起伏,乍看到嫩嫩绿绿的小草偷偷钻出,惊喜之情立现。

这也是欲扬先抑。再看欲抑先扬。

仍然从古诗说起:

看完王昌龄的诗,再看一首咏史抒怀的诗,同样也是先扬后抑。

李商隐的《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神。

诗的前两句,仿佛从正面落笔,好像热烈颂扬汉文帝虚怀若谷求贤若渴,这自然是扬。后面两句呢,则揭示所谓郑重其事地虚心垂询,不过是为了“问*神”求长生,根本不是为了治国安邦。如此越是显得虚心求贤,越是“夜半虚席”,就越是显出昏庸与懦弱,充满辛辣的讽刺。

课文中的抑扬笔法举例

说完了古诗,再举课文的例子: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的这两段,前面写如何讨厌阿长种种作为,后部分则写敬意,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利于全面展现人物形象,也使文章有波澜,耐人寻味。

相关的篇章,还有曾被选入课本的《蝉》《荔枝蜜》《变色龙》等。

行文的抑扬,不是作者想主观为之,而是表达思想内容和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

就像清朝人唐彪所总结的那样:“凡文欲发扬,先以数语束抑,令其气收敛,笔情屈曲,故谓之抑。抑后随以数语振发,乃谓之扬,使文章有气有势,光焰逼人。”

唐彪的总结,既说了文章抑扬的现象,也讲了文章抑扬的效果。这种从文章实践中所总结出的理论,还要应用到文章的解读和写作当中。

既明白道理,也要把道理内化于心,会活学活用,既能运用理论分析文本,也能运用理论写出文章,如此才算学得明白。

如贾平凹的《丑石》:

欲扬先抑的精彩技法,展现了围绕着丑石的情感变化,有利于主题的表现。

抑扬笔法套路总结

在中考的阅读语段中,有扬抑笔法的文章也非常常见。扬抑笔法运用,尽管有局部和整篇的区别,却不难提炼其共同点。

通过以上的若干例子,这里我们概括一些其总体的特点:

主人公先失败,经历一番磨难,最后方才成功。

在总体的特点之下,会有各种具体的特色:

如主人公有时未必是人,可以是童话中的形象,如丑小鸭;还可以是一棵树,一株草,一个物,如丑石;

所遭遇磨难的原因,可能因为自身的缺陷,也可能因为命运的不公;

所谓战胜困难走向成功,调子必须如此,却可以有细微的分化:

作为个体的抗争虽然失败,精神的力量却给人们以鼓舞;经过一番奋斗最后胜利,成为了榜样;一次努力过却失败的实践,却总结了教训,为下一次胜利打下基础……

这里不列具体的文章,大家可以参看专辑:

其中一举多得学好语文,刷语段阅读题,定要总结名篇佳作的写作手法一文,里面分析了几篇例文,指出他们有共同的套路,今天提醒大家,不妨可以从抑扬笔法角度来思考一下。

作文中的抑扬笔法,你也能学得会

行文至此,也该知道抑扬在写作中的运用:

如《考试之后》,《一次难忘的考试》,可以写曾经学渣的主人公被怀疑,被带搭不理被冷落,最后变得出人头地。

但是这个题目,这种写法,有些失之于浅薄。

我们换一个接一点地气,和生活的现实有些互动,稍微新颖一点的素材:

这一类的作文素材,旨在引导同学们透过生活现象看到生活的本质,有道德教育的意味。

既然是由现象到本质,则发现的过程肯定不会一蹴而就,可能会从不正确的认识,到产生正确认识的过程,这里面就可以有欲抑先扬的笔法。

在写作的过程中,要上升到家庭教育社会价值导向的高度。平凡的甚至卑微的人,也是有益于社会的。可以从错误认识开始,到赞扬普通人的伟大,呈现变化进步的过程。

这篇文章的例文容易找到,下面举一篇类似的文章《爸爸是个环卫工》:

如果文章的标题相当于眼睛,题记则是眼神,可以看到精神。知道了主题,真正故事马上开始:

1
查看完整版本: 抑扬手法自有其道,阅读因之有趣味,写作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