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能把10个字
通过细节描写变为个字
”
一把钥匙·嘉宾分享
Sayings:
一直很爱看小朱班纳的文章,觉得他的文字特别生动,看到文字能够立刻想象到当时的场景,直到他上周在写作训练营做分享,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一切都源自于他的细节描写。
小朱班纳说,是细节描写为我的文章增添了情感,开始能够激发读者的共鸣。关于细节描写的技巧都在这篇文章里了,当你写不出东西来的时候,可以尝试细节描写,会有不同收获。
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写好文章
作者
小朱班纳
在案例的写作中“如何写出一个富有感染力的故事”一直是一个难题,所以,今天的分享我会围绕:如何用细节描写,写出富有感染力的案例,来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万能写作法。
分享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会先跟大家分享一下,对于细节描写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第二部分,我会把细节描写的方法与技巧,分享给大家。
最后再做一个小小的总结。
学会细节描写,
我不再害怕写作
我们开始今天的正式分享,第一个部分——关于细节描写,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一些体会。
以前啊,我跟很多同学一样,特别害怕写作文,每次写一篇字的文章,都要东拼西凑。可是后来,我读到越来越多的小说,就发现,它们大部分的字数,都来自于细节描写,比如说,这么一句话:
「她来到纽约的那天33℃。」
通过细节描写,字数就可以从10个字提升到个字。
「她抵达那天,气温升到了33℃。纽约热气腾腾——犹如一头愤怒的混凝土野兽一不小心被一阵不讲道理的热流所裹挟。但她不在意高温,也不在意被称为“时代广场”的垃圾遍地的游乐场。她觉得纽约是世界上最令人激动的城市。」
后来,我就向着这些小说学习细节描写,逐渐地,写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也都能非常轻松地超过字了。
细节描写给我的第一个体会,就是它为我的文章增添了字数,让我不再害怕写作文了。
这一点看上去好像挺肤浅的,但实际上却非常的重要,很多人都会因为害怕,或者觉得自己不是写文章的料,所以彻彻底底地打消了写作这个念头。如果没有细节描写,我恐怕也不会踏进写作这一扇门了,当然,也不会有后续,写作带给我的一切。
细节描写是文章亮点
细节描写给我的第二个体会,是它为我的文章增添了情感,开始能够激发读者的共鸣。
今年年初,我参加了一把钥匙21天写作营,老师设计的作业大都是我从来都没怎么想到过的主题。尤其是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我思前想后,也没有想到哪件事,特别值得一提。
于是,我就拿中学时候,跑步水平突飞猛进的事作为素材,尝试着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来完成这一次作业。没想到,作业依然能够拿到精选,而更重要的是,同学们都纷纷给我发来了很多大拇指的表情。
有一次,在写感恩信主题的时候,我的文章有这样一句话:
「虽然,我这辈子都没有机会体会怀孩子的过程,但我知道一定很辛苦。」
但是,我觉得这样写的话,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也显得略微生硬。于是,我为怀孩子这件事想了一个类比,就是端茶,然后给端茶增添了一段细节描写:
「我这辈子都没有机会体会怀孩子的过程,不过有一天,我给自己倒了一杯茶,一不小心倒得太满,为了保证茶水不溢落到地,我双手托稳茶杯,视线不离水面,却又要用余光留意地面有没有上阶下阶,到桌子旁还要小心翼翼地放平稳,全过程绷紧神经,冒出了一身冷汗。我想,怀孩子大概就像保护茶水般小心,而不同的是怀孩子事更大,这个心和胆,一提一吊便是十个月。」
就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类比,以及细节描写,却成功地激发了很多读者的共鸣,他们都在阅读的时候,不经意间把自己代入进去,跟我一起感受这一份提心吊胆。
即使最后,我依然没有办法知道怀孩子的过程,到底有多么的艰辛,因为端茶,甚至是所有其他的事情,我想,其实都是不能与怀孩子这件事情相提并论的。但是,在为文章做细节描写的时候——
我察觉到了一份从来都没有留意过的体会和感受,而且,我也觉得自己在获得怀孩子,这一份感受的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这是细节描写给我的第三个体会。
关于我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暂时说到这里。可能大家都比较着急,想要知道如何进行细节描写,那么接下来,我们赶紧进入第二部分——
细节描写的忌讳
我在研究细节描写的过程当中,领悟了一些方法和技巧。但是我们在使用细节描写之前,需要明确它的忌讳和用法。
忌讳
师北宸老师的万能写作法,几乎能够应用在所有非虚构类的写作场景当中。其中,我们一般都会倡导在观点和总结部分,尽可能的做到简洁明了,案例则是可以通过故事的方式来展开。
案例作为支撑观点的中坚力量,引出总结的升华,经常需要用到细节描写的刻画。可以说,细节描写是决定案例是否具有感染力和论证力度,最关键的因素。
由于细节描写用于案例部分,所以在写作的过程当中,你需要时刻注意,你进行的细节描写,是否利于论证观点。
曾经,有一位同学,在论证“辞职是他最骄傲的一件事情”时,进行了这样的一个开篇描写:
「年,懵懂的我进京找工作,住在潮湿的地下室,在各大招聘网站上投出一份份简历,焦急等待着回音。几天后陆续接到面试通知,又欣喜又紧张。
第二天带着简历来到了第一家公司,公司位于北交大隔壁,在京城寸金寸土的三环内,公司占据了很大一片地,踏入大门,走向面试地点的2号楼,心想在一个铁道部直属的事业单位,对于二线城市二流学校毕业的自己,如果能够留下来是件多么幸运的事情。
面试过程顺利结束,当场负责人就通知我,下周一可以正式上岗,走出公司的那刻,我欣喜不已,在北京待了下来。从此我开始了在公司的成长之路。」
从上面这一段文字里面可以看到,他进行了大量的直接和间接的细节描写,入职前的焦虑,和入职后的愉悦,都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但是,这样的情绪,对于论证“辞职是骄傲”的观点,不仅没有任何的帮助,还起到了一个对抗观点的反效果,会让观点在开篇就直接崩塌。
使用与观点无关,或者不利于论证观点的细节描写,是我们最常犯的忌讳。而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著名的世界短篇小说之王,契诃夫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
“要是你在头一章里,提到墙上挂着一把枪,那么在第二章或第三章,就一定得开枪。如果不开,那枪就不必挂在那儿。”
很多时候,我们都有大量的“枪”,确实挂在那儿。
如果现在,你要论述一个人在业余时间里,喜欢在自家书桌上学习写作,那么书桌上就有大量的“枪”:比如说,书桌的颜色,材质;书桌上的剪刀、杯子、纸巾,甚至《华为工作法》《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样无法体现他热爱写作这一个性的书籍,其实都是没有必要进行说明的。
如果你硬是要把没有任何作用的“枪”挂在墙上,就会让读者对这一把“枪”心心念念,不仅没有作用,还乱了读者的思绪,妨碍读者理解你的文章。
从契诃夫的这一句话中,我深受启发。当我论述训练营带给我的收获时,我知道了我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千万不要在墙上挂不会开的“枪”,同时要不断地思考:哪些地方可以通过细节描写,加强论证的力度。
如果你能够顺利地避开所有与观点无关,不利于论证观点的陷阱,不犯忌讳,就代表你已经做好了进行细节描写的准备了。
接下来,我们分别从动作、对白、场景和想法,这四个方面,来学习——细节描写的具体用法。
“细节描写”的方法与技巧
动作描写,是使用频次最高的细节描写手法。动作描写有以下三个要点。
第一,我们要习惯多用名词和动词,少用形容词和副词。
什么是形容词和副词呢,比如说,很大、很高、十分认真、非常生动……那么,很、十分、非常、很等等就是副词,大、高、认真等等就是形容词。
当你看完一场3D电影,你可能会说,“电影院的3D效果真的非常不错”。但你也可以说:
「电影院的3D效果真的非常不错,那一瞬间,他好像跳出了屏幕,向我迎面打来一拳,让我不得不眨了一下眼睛。」
所以第一步,你可以先看看你的文章,有哪一些形容词和副词,可以转化为名词和动词的组合。
如果你的文章已经是用名词和动词的组合来主导的,那么——
第二步,你可以尝试把动词改写成:描述性动词。
比如说“他慢慢地走”,这就是一个非描述性的动词,慢慢地,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慢呢?这会让读者看来,非常的模糊和平淡。
但如果我用描述性的动词来描述,例如:「他一瘸一拐地走」、「他逍遥自在地闲逛」、「他装模作样地用小步子走」等等……
通过这样的描述,动作就非常具有画面感了。但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效果?
其实,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有双重的身份,第一,他是文章的读者,第二,他同时也是文章的作者。每一个读者,都会一边阅读,一边从他自己的经验中取材,并且填补上去。
当你读到“他一瘸一拐地走”这一个描述性动词的时候,你是不是马上在脑海里,回想起任何一个或者多个,你自己曾经遇见过的瘸子呢?
同样的,“沙哑地说”四个字,就足以让你的大脑中回响起一道沙哑的声音。
描述性动词在性格塑造和画面感的打造上,起着极其明显的作用。下面,我们可以对比一下,没有描述性动词,有描述性动词,和有着不同描述性动词的三句话,看看传达给读者的感受是怎样的:
我说:“等一等,事情不是这样的。”
我开口说:“等一等,事情不是这样的。”
“等一等,”我插话说,“事情不是这样的。”
当没有任何描述性动词的时候,句子没有体现出任何的人物性格;
当使用“开口说”时,我们大概可以判断这是一个胆怯怕事,或者习惯沉默的人;
但是,如果使用的是“插话说”,那么,一个冲动、喜欢打断别人,并且非常有主见的人物性格,就会跃然纸上了。
所以,如果你要知道如何把动词改写成描述性动词,你必须先思考清楚,你要传达给读者的这个人物拥有着怎样的个性?
当你充分掌握了这个人物的个性,你就可以在第一步——把形容词和副词都更换为名词和动词的这个基础之上,进行描述性动词的改写了。
最后,在动作上,还需要注意:尽可能不要使用被动的格式。
例如,「大量砍下来的木料被堆在山坡上。」
不如写成:「大量砍下来的木料覆盖了山坡。」
有一次,我想强调今天晚上特别的夜深人静,斟酌来斟酌去,最后写了这样一句话:
「午夜,城里最后的一片嘈杂热闹也彻底入了眠,随着灯光熄灭,一幢幢的楼房像变色龙一样隐匿起来,跟街道一起,与夜空浑然一体。」
如果我用一句“夜深人静”带过,就没有办法将今天晚上,跟日常的无数个晚上区分开来。但是,通过我把楼房比喻成变色龙,做了一个主动的隐匿之后,读者就大概能够猜得到,今天晚上会发生一些不一样的事情。
你要表现谁,强调谁,就让他成为主动的一方,这是动作描写的最后一个要点。
接下来是用法的第二个部分,关于对白描写的一些经验与看法。
“细节描写”之对白描写
如果说什么样的对白,才能算得上及格,那评分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对白的本身,有没有体现出情绪。
契诃夫就是一个非常善于使用对白的作家,可以读一读他的作品,非常的短小精悍,尤其是《变色龙》,一篇不到两千字的文章,几乎只用对白,就把一个虚伪逢迎、见风使舵的巡警塑造得栩栩如生。
但是,要怎样才能做到让对白本身体现情绪呢?我认为,要点只有一个,那就是——
让对白保持真实。
比如说,你在写作的过程当中,想要把记忆里,你和孩子的一段对白写下来。那么,你直接写下来就可以了。不需要任何的修改,因为它本来就很真实,真实的对白本身就能够体现情绪。
只是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描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但我们却很少能够记住真实生活中的每一个对白,所以我们在还原一些对白的时候,需要尽可能地做到真实,如果你只记住了对白大概的意思,那么最起码,你要让它——
显得不虚假。
我在写《遵从本心,还是照料他人》这篇文章的时候,大部分的对白,其实都是根据大概的意思,自行脑补出来的,但是基于我对我自己,以及对媳妇的了解都足够的深入,所以脑补出来的对白一点都不虚假。感兴趣的可以点开题目链接进行查看,这里就不过多展开了。
需要记住,保持真实,就是对白描写的唯一要诀。
“细节描写”之想法描写
有时候,我们没有对白,只有内心的想法,那么,我们可以——
用分享想法的方式进行细节描写。
动作、对白和场景的描写,都属于间接的描写,而分享想法就是唯一一个直接的描写手法。我们可以通过直接在文章中发表想法来体现人物的情绪和个性。
我曾经写过这样一段分享想法的细节描写:
「回到家,媳妇一如既往的专注地等候着我。
我知道我很过分,我很自私,我是一个渣男!我甚至连人都不是!」
通过直接阅读以上我的内心想法,相信大家都能清晰明了地知道我此刻在想什么,我的感受是怎样的,继而会从情感上认同我,从而投入到故事的情节当中。这就是想法描写的作用机制。
要学习如何进行想法描写,你可以参考一下下面这个句子:
「我刚走出电梯,家里的电话铃就凄厉地响起来,吓得我紧握着栏杆尽头的柱子,半天没敢动弹。自从昨天下午从上海回来,我就有种不祥的预感——浩克也许会误了火车,或把周末过得一团糟。」
其实,想法描写跟对白描写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技巧,只要把你面对一些事物时,产生的内心想法也一同写下来,就可以了。
但是,在进行想法描写的时候,一不小心,可能就会陷入一个极端——也就是我们常常提到的自嗨模式。因此必须控制一个度,不能让这些主观的想法占据掉故事的大头,主导着情节的发展,否则太多的主观信息,反而会让故事失去说服力和感染力。
“细节描写”之场景描写
在用法的最后一个部分,我们来聊一聊——
如何进行场景的细节描写?
跟想法描写一样,对场景的细节描写不需要太多,只要把能够体现情绪或个性的东西描写出来即可。
要怎么理解这一句话呢?
我举个例子,如果这个人生气,那只要把跟生气有关的东西描写出来即可;如果这个人悲伤,那只要把跟他一起悲伤的东西描写出来就可以了。
比如说: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洒满了盐。」
在这条通向城里的小路上,我们可以大概想象一下,路旁应该会有一些农作物,也会有一棵一棵的大树,或许也有一家一家破旧的小房子。但是,这些景物有进行细节描写的必要吗?
实际上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假想一下,如果所有的景物都被描绘出来,那么,这无疑是最客观,但同时又是最冷漠的一幅画面了。现在,让我们追溯到这句话所在的故事当中:福贵的儿子死了,埋在了这条小路上,所以,当他看着这一条小路的时候,心情一定是悲痛欲绝,那么有哪些东西可以体现悲伤呢?
我们很容易能够想到,那个挂在空中孤零零的月亮;接着,因为他儿子就埋在了地里,所以地面也是一个体现情绪的好机会。于是,余华就月光照在地面的画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加上洒盐的一个比喻,把悲痛的情绪融入到了场景当中。
所以,在进行场景描写之前,我们需要先定下来一个角色的视角,由谁来看到这一个场景;定下人物后,我们再仔细地分析这一个人物的情绪;最后,根据人物的情绪来挑选能够体现对应情绪的东西,进行细节描写即可。
这就是场景描写的秘诀,一点也不复杂,我们只需要找到能够体现情绪或个性的东西即可;但是它又一点都不简单,因为这意味着我们需要——
把过去的情绪还原回来,然后把当时的场景尽可能完整地重现,才能从中找到能够体现情绪的东西。
我在练习的过程中,也觉得场景描写实在不容易,但是整个还原过程,却是非常美妙的,因为当我把场景仔细地还原出来以后,我就能从场景当中,看到很多以前没有看到的东西。
比如说,有一次,我在还原一个悲伤的场景。老实说,当时的我完全沉浸在悲伤里面,根本没有留意到母亲的任何动作。但是,当我把场景还原出来以后,我意外地发现,母亲把原来在忙的事情都丢到一边去了,然后一直在我的身边安抚着我。因为我进行的这一次场景还原,以至于我又多收获到了一份母爱。这不就是非常美妙的一件事情吗?后来,我马上计划了一下行程,回家看望我的父母去了。
现在想来,其实每一次,激发我进行场景描写的根本原因,都不是出于想要读者体会我的情绪,而是,我想从过往的经历当中,找回那些珍贵的体会和感受,然后呢,根据它们来优化和调整我自身的生活。
所以呢,无论最后,我的场景描写是否成功,其实都不太重要了。因为,我始终把写作当作是一个体会生活和改善生活的一个利器,如果这一趟场景的还原之旅,成功地改善了我的生活,那么我觉得,写出来的是什么东西,真的不太重要,这一趟还原之旅,已经是不枉此行了。
好,那么以上呢,就是我今天分享的所有内容,最后,我们一起来对今天的内容做一个回顾。
回顾
首先,在进行细节描写之前,我们要明确忌讳,不使用与观点无关或者不利于论证观点的细节描写;
然后,对于细节描写的用法,我从动作、对白、分享想法和场景这四个方面,分别阐述了各个手法的要领,那么在这里,就不再详细展开了。
在决定分享这一个主题之前,我曾经有过几分顾虑,因为这些偏向技巧的东西,其实不太利于前期的写作训练,我非常担心大家在听完我的分享之后,从对技巧的执着,走向走火入魔的境界,这并不是我想看到的。
但是,我切切实实地从细节描写中,获益良多。如果大家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