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鲁迅先生的几篇文章,虽然时隔久远,依然能感受到先生的文字魅力和高深思想,所谓诗文杂谈自成体系,嘻笑怒骂皆成文章。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课一直都有先生的杂文和小说选段,但也只是似懂非懂。
我喜欢故乡里的少年闰土,知道了雪地捕鸟,月夜刺碴;百草园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三味书屋则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血馒头的故事让我既同情又无奈,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许是先生对民族糟粕的最精确描写;读了《头发的故事》,又让我知道了辫子的有无实关生死,辛亥革命的不彻底,人民群众的愚昧和奴性,是需要更多志士的鲜血才能惊醒,先生从内心深处发出最有力的呐喊,力图唤醒昏睡中的苍生,但又感觉个人力量的渺小,虽竭尽全力,依然感觉彷徨无助。
然而面对白色恐怖,他的文章就是向旧时代开战的宣言书,笔墨就是瞄准敌人心脏的枪炮,一篇杂文就是一声声振奋人心的号角,一部小说就是一句句警世的恒言。
毛主席评价鲁迅先生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著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那个时代最最勇敢的精神。从辛亥革命到解放战争,有多少热血青年投身革命,然而又有多少人能找到革命的方向,又有多少人能坚持到底。能够做到外圆内方已经是足够的内心强大了,在敌人后方有几个能视死如归?
中国人讲究内外,内者指内在人心,精神品格。外,指表象,表现,行为。道家说:天圆地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可见,古代人认为,方圆处事的谋略乃是则天法地的大智慧,顺应了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大规律。
民盟创始人*炎培先生的座右铭就是,做人要像铜钱,外圆内方。他在斗争中有理有节,有勇有谋,注重保存自己的实力,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作为现当代的知识分子,经济上不能独立,*治上是权贵们的附庸,始终是夹着尾巴作人的一类,为了谋生不得不外圆,面子不能当饭吃,人家屋檐下哪能不低头,若学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必须要能自立自强,然而面对上有白发老母,下有待哺婴孩,中间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如何能意气用事,事当忍时还需忍,强人面前莫出头。
然而自古文人性子直,仙居深山也叹息,做不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读书人的劣根就是身闲心忙,眼睛里揉不得沙子,嘴巴啊还喜欢发个牢骚,所以纵使唯唯诺诺,也是口是心非,身体是挡箭牌,心灵是钢铁长城,容不得侵略,看不进肮脏,所以才有外圆内方。
如今的社会,我们早已找不到似鲁迅先生的伟人了,更多的是从硬骨头变成了只圆不方,或者圆滑世故,善于伪装了。社会变了,人们之间的信任度下降了,同时也是因为社会发展到今天,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自己受到无谓的伤害,人们都将自己的真面目伪装起来,甚至变成了变色龙。网络的发展,虚拟的世界更加剧了这种倾向,伪装姓名、性别、年纪、长相乃至一切,不再有良心,只为获得意外的超额收获。
中国人的外圆内方最终的方向,很可能就是只圆不方,所以社会呼唤硬骨头,需要给他们一个好的舆论和社会环境,同时要在道德上谴责那些魅着良心赚钱的人,更要立法狠狠打击他们,如此才能改良风气,促进人心向善,社会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