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途解读:姜文在观众、媒体、乃至行业里所展现出的巨大魅力,很大部分来自他身上特有的优越感,这是中国人稀缺的气质,它只专属于中国少数阶级。他们相当自信,或者可以说自负,对金钱物质欲极低,看起来自在幽游,那是因为他们内心的富足感从一出生就已经建立完善了,对自己的命运具有充分的安全感,而具有这种气质的人,很多来自“北京*区大院”。
作者/大福
编辑/美圻
姜文演《芙容镇》和《红高梁》时,就是一张中年男人脸,几十年过去了,他还那样儿。
最近他的名字频繁出现在媒体上,是因为新电影要上映。
对“侠”本身没兴趣,只想讲“人事”的姜文,续了两次版权,用十年时间,拍成这一部《侠隐》,后改名叫《邪不压正》。
他喜欢《侠隐》是因为这小说里描绘的北京人,有跟他一样的劲儿——打仗!多大事?多大事咱没见过?
姜文在创作时所显示出的强烈的自我表达方式,有的人爱死,有的人腻味死。但他能做到一点是:我做我的电影,你们爱看不看,关老子什么事儿?这种“爱谁谁”在市场验证中当然遭遇过挫折,比如:电影《太阳照常升起》、《一步之遥》。
直至今日,《邪不压正》还是不向市场和资本妥协,这种强烈保护自我的背后是他对自己深沉的爱(正如他半戏谑半认真地对许知远说:“我就是最好的!”);当然也有来自投资人的爱,据说妻子周韵家族曾为他的电影倾囊而出;还有,是他基因里的优越感,正如这几天《归去来》中那位富二代经典台词:“阶级就是胎记!”
我们当然承认姜文是深刻的,因为他有时间看书、做研究、和高于他的学者、大师讨论,他年轻时吃一顿西餐都要去马克西姆餐厅(北京80年代最贵的法餐厅),他没有像别的创作者那样为了下顿是吃康师傅、还是鸡蛋灌饼而发过愁。他也承认自己不接地气儿,是因为对生活没招才会用电影造生活……只有这样的人能成为“纯粹”的艺术家,但这样的人是否对世俗痛苦具备体验?认知?因此,我在他的电影里有种腾云驾雾的感觉,那些姜文试图通过电影讲述的东西,对我而言过于虚无缥缈……
影评家们一本正经地探讨:姜文在许多影视作品中饰演的角色是不是都有太明显的偏执、自恋的痕迹。而我们每次看姜文的访谈,也都能感受到他对于自己智力的自信。
在和“生于70年代并永远在发愁的”许知远对话时,他的身体语言都表达出优越性。而在语言上,姜文更是占尽优势。事实上,他跟谁聊都这样,冯小刚跟姜文聊天也费劲,因为跟不上趟儿,愣往上跟又显得做作,掌握不了话语权,谈话显得非常被动。
在《十三邀》里,姜文体现出的是“老了这事儿对他就不是事儿”,老了只是让他活成精,活成偶像,活成神的一个步骤而已。只是,这份自信值得推敲吗?姜文是有天赋的,可是这些艺术表达老百姓都领悟到了吗?我倒是更喜欢钱钟书先生那种把自己放在人间烟火里的大师,一个笑话、一句隐喻,精神补给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姜文特别各色,记者亲自体验过这种各色,但老实说,内心真正强大的人不会凌驾于任何人之上,也不会让无辜的人难堪。如果真那么反感媒体,可以不接受任何采访(包括文青推崇的十三邀),如果看不起世俗大众,可以闭关隐居,而让对方硬生生的感受到自己排泄出的“轻蔑”并不高级。
艺术家和大师的区别,后者的作品是普世的。
《十三邀》里的姜文说,老了要做三件事:画点眼前能看得到的东西;将存于脑中很多年但捕捉不到的一首曲子写出来;再就是胡编三个版本的自传。
但在他的自传完成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看一版他传。
阳光灿烂的异类分子
年1月5日,姜文出生在河北唐山,那时候他叫姜小*,一直叫到来北京,爷爷嫌这名儿太俗,弟弟姜小兵也不怎么样,就给改成了姜文、姜武。
父亲姜洪齐是个喜欢文学的部队干部,平时沉默寡言,家里的事基本上都是他母亲高阳说了算。
姜文和所有那个岁数的男孩一样,小祸不断,挨打是经常的事,他又是家里的长子,出于“管好老大,底下就好管了”的想法,母亲总是对他最严厉,但又几乎是没原则的护短。
姜文小时候认字的工具是红宝书《毛主席语录》。背得滚瓜烂熟,正的反的中间抽来一字不落。那时候不懂什么意思,到了快40岁,某天偶尔拿出来翻翻,竟然发现好看得很,是本宝书。
姜文住的部队宿舍叫5号大院,在72中包括整个六步街都是一个很有势力的“符号”,院子大,前门开到内务部街,后门已经伸到了演乐胡同,里面不知道容纳了多少户人家和多少个孩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大院文化,姜文后来的那部著名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就是以5号大院为原型。
在当时那个年代,爱情太少,暴力太多,打恶作剧电话也是这个少男的爱好,甚至延续到成年以后。中学时代,72中传达室里有一部电话,一帮小子趁没人胡乱打一气,姜文一高兴就给北京电影制片厂打电话,有一回真给他打通了北影的总机,他就镇定自若的说找他当时很喜欢的一个叫做“安振江”的演员,等这位安老师真来接电话了,他就把人家在电影里的台词给背了一遍,安振江在电话里急了,问他是谁,他又把台词给背一遍,气到人大骂了他一通挂电话。
年,姜文第一次高考落榜,英达提议他去考电影学院,几番怂恿下,他动了心。正好他的一个高中老师有亲戚在中戏任教,就是后来培养出*、刘烨那个明星班的常莉,于是就领他去常老师那里做考前的辅导。常老师当时对他并不看好,形象差,难看,还瘦,说话嗡声嗡气的。但后来又发现,考试时竟然考不倒他。当时他念的是契诃夫的《变色龙》,念完了当场就把考官给震住了。
能成事儿的人,往往在学校里也曾是风云人物,姜文在学校里很出风头,一进大学已经没了孩子气,社会经验也比一般孩子多。一次考试,姜文坐着轮椅,戴着耳机就上台了,拿着腔调学老院长曹禺说话,像极了,把底下人都逗乐得前仰后合。
那时候的他,已经是个异类份子,能和老师争论一整节课。“很多老师都对他印象深刻,因为他总是爱向老师提出质疑。”退休的中戏老教授张仁里说,“他总是不停地在问‘为什么?告诉我为什么’。我从来也没遇见过像姜文这样的学生。”
没拿过国际大奖的“影帝”
姜文年轻时很圆滑,在学校里能把老师和同学都哄得很开心。但另一方面,又是目的明确的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怎么去争取。
年,姜文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分配到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当年他主演的话剧《家庭大事》引起了业内人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