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林在家里就是一个“混世魔王”,任性,胡闹,撒泼打滚,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做、天不怕、地不怕,犹如一个小霸王。林林爸爸妈妈觉得,这个孩子这么皮,这么霸道。在学校岂不是要闹翻天了。
可老师反馈回来的情况却完全不这样,林林一回到学校就像立刻变了一个人,乖巧,懂事,腼腆,害羞,林林父母很不解,他在家里明明是只”大老虎”,到了学校怎么变成了“病猫”?
父母又细心观察,发现,林林不但在学校是“病猫”,在陌生人面前,在其他外面的场合。他都是“病猫”,只有在家里,他才那么不可一世。林林父母糊涂了,林林究竟是什么性格呢?他这种复杂的性格是怎么造成的呢?难道是多重人格?
01.什么是多重人格?
性格的形成原因是复杂的,呈现出来的状态也是复杂的,有一类小孩他们在家里很外向,在外面则很内向,这类小孩会让父母有些琢磨不透,他们究竟是什么性格的呢?其实,这类小孩就是多重性格。
什么是多重人格?百度百科是这样解释的:
多重人格的各个亚人格都是各自独立、彼此分开的,一种人格出现,其他人格就自动退场,任何时候,都有一个主要人格占优势,人的行为也就由占优势的人格“值班”、控制,不会出现“好几个人格争夺控制权的混乱状态”。究竟由哪种人格来支配,完全遵循“哪种人格最适应当时的环境和需要,就启动和出现哪种人格”的原则。这实际上就是适者生存法则的心理学翻版。如果我们用“变色龙”或者“变形虫”来理解多重人格,也许会更形象、更直观。比如,用比较自信的人格,去应付具有竞争性的环境;用脆弱、神经衰弱的人格去赢得同情、获取依赖;用画家和艺术家的人格和身份,去应付上层社会等。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多重人格在本质上,就是一种通过频繁地变换人格,来适应环境的心理现象,是一种适应环境的心理努力。上面林林这孩子就是多重人格。
林林的这种性格是怎样形成的?
性格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是让自己变得安全和舒服的一种方式。林林在家里的时候,是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在这个环境里,他有安全感,能够非常放松,因此,他不需要约束自己,可以随着性子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他知道父母不会拿他怎么样,他的任性胡闹父母都会包容,放松让他变得外向、活泼甚至霸道。
而到了学校以后,环境完全变了,学校有那么多规矩,他没办法放肆,老师不会像父母那样宠爱他,同学们也不会那么包容他,他失去了任性的条件,只要他犯一点错,就会受到批评和惩罚,在这个环境里,他没有安全港湾变得非常紧张甚至害怕,所以,他只有约束自己、收敛自己、谨小慎微,于是看起来就腼腆、害羞、胆怯,非常内向。
02.为什么孩子会形成多重人格?
对于孩子来说,他接触最多的环境有三个:家庭、学校和社会,这是他们接触最直接、最频繁的环境,如果这三个环境对孩子的教育目标和方法不一样,就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多重性格。
比如在家庭环境里,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比较宽松,对教育孩子根本没有方法和尺寸。特别是爷爷奶奶等老人,非常宠弱孩子,往往是顺着孩子,任由他的性子来,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想干什么就让干什么,那么孩子的性格自然就是霸道自私,为所欲为。有些家长虽然有自己的教育方法,但可能和学校有差别,而父母如果缺少和学校的沟通,则意识不到这样的差别。所以在家里,孩子首先形成了一套行为习惯。
而到了学校以后,孩子接受的是统一的、严格的教育,学校要严格规港孩子的行为习惯,这和家里那个宽松的环境完全不同,甚至老师灌输给他们的观念也不同。那么孩子在这里不得不改变在家里形成的行为习惯,形成另一套行为习惯和观念。
而到了社会以后,环境更复杂了,环境不再是平面的、单纯的孩子会有自己的同学、朋友、亲人等,各种因素会对孩子的行为模式产生影响,孩子又会形成另外的行为习惯和观念。
这三种环境存在着很大差异,对孩子进行着不同的教育,而孩子也会感到困惑,究竟哪个环境对他们的教育方式是正确的,他们应该接受哪种教育。当他们不知道该如何选择的时候,就全部接受了,于是就形成了多重性格,而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多重性格往往会造成一种结果:让孩子无所适从,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做。
举例:医院看病,医院里排队的人很多,浩浩和妈妈老老实实排在队伍的最后面,妈妈很着急,这时发现有一位中年大叔佯装到窗口问话,自然而然插到前面。浩浩心想,怎么可以插队,老师开班会说过,在公共场合要讲规则,不可以随便插队。
正在这时,妈妈推了推他说:“浩浩,你拿着钱到最前面替妈妈缴费,你是小孩,插队没人说你。”
“妈妈,老师说了,不可以插队,插队是没素质的行为。”
“浩浩呀,也不能完全这么说,凡事都要灵活嘛,你看这么多人,我们排到什么时候呢,偶尔也可以插一队的。”
“真的吗?”浩浩半信半疑。
“真的,去吧。”妈妈鼓励他。
“好。”浩浩果然拿着钱跑到了队伍的最前面。
原来排在第一位的人立刻嚷嚷了起来:“哎呀,这是谁家的小孩,怎么可以插队呢?快回去。”
浩浩还没说话,后面有人说话了:“一个小孩你跟他那么计较干吗,让他赶快缴费吧。”
“小孩也不能随便插队啊。”又有人接话了。”算了吧,一个小孩子,别较真了。”
“这可不是较真不较真的事儿,小孩也要遵守规则....“
分析:关于插队这件事,浩浩得到了不同环境的人的不同教育,学校的老师告诉他不可以插队,妈妈告诉他偶尔可以插队,他又看到了有人插队成功,面在他想要插队时,有人指责,有人支持,这个时候的浩浩一定是非常困惑的:
到底可不可以插队呢?是不是要必须遵守规则呢?学校的教育、妈妈的教育、社会上的人的说法,哪一个才是正确的。如果都接受,那么浩浩必然形成多重性格,但他的内心依然会迷茫。
童年是性格的形成期,也是性格的不稳定期,小孩子的性格会随环境变化这是很正常的现象,父母若看到自己的孩子是双重性格或多重性格也不必惊慌。这个时候刚好是塑造他性格的好机会,可以根据情况引导他的性格往良好、完整、统一的方向发展。
03.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多重性格对孩子最大的影响是他们没有明晰的自我,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性格,这很不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人格。要改多重性格,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1.停止对孩子的宠溺
多重性格形成的原因在于父母的教育过于宽松,而学校的教育过于严格,那么我们就必须消除这两者之间的距离。一般来说,问题都出在家里,家人的过分保护、依顺、溺爱,使孩子在家里养成了和在学校完全不同的量和性格。
那么,这时我们作为家长就要停止对孩子的宠溺,对孩子的要求严格些,尽量向学校的标准靠近,让孩子在家里和在学校保持一致的状态,那么他们就不会有双重性格。而孩子也不需要总是很辛苦地调整自己的状态,能做一个统一的“我”,也会快乐很多。
2.教育标准尽量调整一致
不同环境的教育标准不一致,是孩子形成多种价值观的原因,那么家长就要尽量让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者的教育标准统一起来。父母要对学校的教育标准有一定的了解,不要和学校的教育标准有太大差别,如果因为特殊的原因有不一能的教育标准,一定要告诉孩子:只这一次,以后还是要按照学校教的那样去做,如果学校或自己的教育标准和社会上孩子看到的情况不一样,那么要给孩子一个明确的方向:现实中看到的某些人的做法是错误的,不要学他们,而是应该坚持老师和父母告诉的标准。
给孩子一个正确的、清晰的引导,让孩子对事情有个正确的认识,那么他以后面对复杂的事情就知道该如何应对,而不是一味地扭曲自己去适应环境。那么渐渐地,他就有了清晰的价值观,也会有一个相对单纯的性格。
其实,多重性格小孩需要的其实也很简单,他们就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能给他们比较统一的教育方法和统一的价值观,他们还需要家人能给他们较为一致的行为处事的标准。如此一来,他们不再迷茫,不再无所适从,也不会找不到自我,而他们的性格和心理也不再那么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