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菜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这部作品才是冯小刚的生涯最佳
TUhjnbcbe - 2020/6/6 15:48:00

今天接着聊冯导的作品。

昨天文中我提到了,比《不见不散》早一年上映的,也是中国内陆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

在文中,我极力的夸赞了它,所谓的冯氏幽默,这是巅峰。

当然,在很多专业影评人和周刊报纸中,也提到过冯小刚的黑色幽默无非是段子的拼凑,而他的电影也不过是小品+相声的结合体。

诚然,《甲方乙方》在现在看起来有许多的不足之处,比如故事的连接不流畅,整体很分散,镜头的运用不是很成熟等等。

但这依然不妨碍《甲方乙方》是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华语电影作品,尤其对中国内陆来说。

二十多年过去了,冯小刚再也没拍出过超越它的喜剧电影。

冯小刚的作品在早期多是商业片,后来地位稳固后,开始尝试文艺片。《》《唐山大地震》《集结号》这些作品都体现了冯导内心跃跃欲试的想法,毕竟,作为一个导演,钱挣了,奖也得拿。否则,光靠票房,怎么能够证明一个艺术家的品味呢?(手动狗头)

纵观近几年冯导的作品,看得出来,冯导他没有迎合市场。

从《》,《唐山大地震》到年的《芳华》再到年的《只有芸知道》。

冯导的作品越来越文艺,都是奔着拿奖去的。

不知道是阅历增加了,还是风格变了,冯氏幽默这一名词,逐渐的在屏幕上消失。

导演和观众看待自己的作品是不同的,观众来选《甲方乙方》可能是其生涯的巅峰,但是冯导自己99%的概率不会选它。

可能选《芳华》,可能选《集结号》。

但不管怎么说,关于冯导生涯最佳,我有一个万分肯定的答案,它就是《甲方乙方》

甲方乙方

这部作品凝聚了冯小刚的精华,语言诙谐幽默,台词短小精悍,故事温馨感人却又包袱不断剧情发展张扬肆意却又引人入胜。

那一年,《甲方乙方》以万元的票房成绩成为中国电影票房冠*,同时斩获了百花奖的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三个大奖。

冯小刚打了一场好仗,一举成名。

电影的故事很简单,但是冯小刚在迎合了市场的同时,也很好的衔接了当时社会的热点,在即将步入新世纪的交叉年代,完成了一部比较有深度的喜剧电影。

电影中,大款的“受苦梦”,说的是那个时代新富群体的自我困惑,表达的是大众对于“土大款”的微妙态度;

葛优饰演的“地主”,一句“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留下很大的解读空间,隐晦的讽刺让人连连称奇;

梦想成为守口如瓶铮铮铁汉的胖厨子,“打死我也不说”,宣告了一代人对“告密文化”的终结;

当红的女明星,“梦想过一天普通人的生活”,是对娱乐圈的嘲讽,“狗仔队”无孔不入,无缝不钻。

同时台词也是非常的接地气,冯氏黑色幽默与小井市民的小聪明在里面发挥的淋漓尽致。

比如电影中葛优跟刘蓓关于“救急”的小对话。

葛优说:跟你商量个事行吗?

刘蓓:干嘛那么客气啊

葛优:救个急。

刘蓓:说。

葛优:跟我结婚。

十分的幽默,葛大爷只说五分,剩下的五分让观众去琢磨,越琢磨越有意思,冯氏幽默的特点就在这里。

并且里面的台词有的竟然成为了神预言,有着不可思议的前瞻性。

比如,20年前,葛优就已经说了“没有房子的婚姻才是不幸福的”。

昨天也提到了,从《甲方乙方》开始,葛优变成了冯氏喜剧里当仁不让的主角,并且在此后一鼓作气的推出了《不见不散》,《没完没了》两部作品,这三部一同并成为“冯氏贺岁三板斧”。

现在来看,《甲方乙方》的伟大不仅在于它兼备娱乐性和批判性,把大陆喜剧片推上了一个巅峰,更在于它是中国电影行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20年前,电影消费正处在转型期,由于电视机和VCD的普及,人们进入电影院的次数越来越少。

但是《甲方乙方》的横空出世,如神话般的传遍每一座城市,奇迹般的堆起了票房的金山,它让人们重新领略到了大荧幕的魅力。

此后的冯氏贺岁三部曲,以及巨星云集的《手机》,现象级的《天下无贼》,都在一步步影响着中国观众对电影的消费观念。

毫不夸张的说,冯小刚以一己之力把告别已久的普通观众请回了电影院。十几年前,论拍商业片,冯小刚绝对是国内当仁不让的第一人。

如今,电影市场越来越多元化,电影票房速度也在飞速的增长,但基本上都是赢得了票房,败在了口碑上。

电影人似乎并不怎么关心观众的反馈是怎样的态度,因为人们对电影承载娱乐功能的需求是越来越高的,不愁不赚钱。

那个质朴,纯真的年代,怀念那个用心做喜剧的年代,不尴尬的笑料,有深度的台词。

自那以来,二十多年过去了,回不去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部作品才是冯小刚的生涯最佳